创业邦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
帮助创业者成功
快鲤鱼公众号二维码
快鲤鱼
发现最前沿的创新公司
毒舌科技公众号二维码
毒舌科技
「毒」立思考的科技媒体
创业邦学园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学园
创业者一站式成长平台
创业邦 > 《创业邦》杂志 > 2011年03月 > > 王有治:先拒绝VC,再上创业板
上期封面
历史查询:

王有治:先拒绝VC,再上创业板

  《创业邦》杂志 口述/王有治 整理/曲琳 摄影/赖许竹


  在第一批创业板28家企业中,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宝科技”)在上市前两年封锁了风险投资的渠道,是为数不多没有经过风险投资的企业之一,但它在发展中同样被缺钱所困扰。


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和生产硅酮密封胶系列产品,应用于建筑、电子电器、太阳能、公路道桥等行业;为国内有机硅密封胶厂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设计和制造密封胶生产专用的特种设备,为美国道康宁、美国乐泰、德国汉高等企业使用。电力、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有机硅室温胶的技术要求较高,硅宝科技是少数能提供高端产品的内资企业之一,在制胶专业设备领域,市场份额达38.3%,位居第一。


  对硅宝科技创始人、总经理王有治来说,融资是个战略上的大问题,而上市作为融资方式的一种,却能够给公司带来不少良性促进,甚至为行业达到净化的作用。跨过风险投资那一步的硅宝科技,把上市作为二次创业,也许对于风险投资与上市门槛前的创业者有所借鉴。



王有治认为,企业一旦上市,游戏规则就全变了。


王有治


  1954 年生硕士,成都市第15 届人大代表,现任硅宝科技董事总经理。曾出任成都有机硅研究中心工程师、四川索立可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1998 年他斥资50 万元创办硅宝科技。


  2009 年10 月带领公司在首批创业板上市。


  曾经很缺钱


  我们是1998年从注册50万元、七八个人的小公司发展起来的,定位是建筑和汽车两大方向的密封胶产品生产的专用设备,我们设计,然后委托加工,拿回组装再去销售,同时也做技术转让。那个时候最大的好处是,资金不缺。2002年我们发现真正发展快的是密封胶产品,加上四川也是中国有机硅材料的发源地,就开始战略改革。


  转型过来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做的生意是占用资金额不多的,大规模生产之后就不一样了,要采购大部分进口原材料,一采购都是几个货柜,还不能马上收到款。总之需要大一点的生产设备、厂房、仓库,资金流动周转期一下子变长了,这个时候感觉到资金奇缺。2002年的时候一两百万元就可以解决大问题,最后只能通过朋友之间私人借款。现在想起来,为了几十万块钱就会很难过。2002年首次实现销售过千万元,这就算转型成功了。因为原来技术转让和专用设备业务占到总销售额的一半甚至70%、80%,现在变成了5%左右。


  那个时候还没想过什么可持续的融资方式,到了2004年开始极度缺钱,缺到拿单子不敢接的状态,也是第一次找银行贷款。现在可能贷款的方式多了,比如合同可以抵押,还有第三方担保。当时银行贷款没有现在这么灵活,要求要不就是把存款放在银行才贷给你,那当然不可能,有钱存起来的话还贷款干什么?或者是拿固定资产抵押,银行对设备都不认,只认土地和厂房,而土地和厂房我们都没有,找了几家结果都一样。


  最后是成都市高新区的领导帮忙,由于一直关注我们公司,到企业来视察时我提出了资金的问题,没想到他们找了些门路,出面给我们找政府的担保公司来给我们做担保。到2004年的时候,虽然解决的也就是三五百万元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这笔款也是很麻烦的。


  到了2006年,原来租的地方已经彻底容不下我们的规模发展了,需要买一块地建一个厂房来做到1万吨的规模。由于找不到地,差点离开高新区,直到高新区和政府又帮忙,选定了我们硅宝现在所在的这块地。一个月土地证到位,现在将近有70亩土地,是国内投资最大、占地面积最多,也是结构胶生产最大的有机硅胶生产基地。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有贷款了,跟银行从2005年、2006年开始已经建立起比较好的关系。风险投资是在2006年开始陆续关注我们,找得最多的应该是在2008年。其实,拒绝风投这件事有一部分原因是时机问题。


[page]


  冷眼看风投


  我们2007年有了上市的想法。在2007年下半年的董事会上,我们开始找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然后在2008年上半年启动了进程,正式实施股改。风险投资是在股改前必须引入、你的股东必须要变更的,2008年上半年我们内部已经达成协议,不再引入风险投资。2009年我们开始启动上市后还有人来找我谈这个事情,尤其在创业板,国家通知开盘之后来找的人更多。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启动了,中间不可能再做更改了。


  其实如果风险投资早几年过来的话,估计我们可能会很容易接受他们,但是在2007年、2008年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不需要他们帮助的阶段。当时不止一家风投,在等着我们回复让不让他们进来。


  我总结,有三种情况可以找风投:第一个是你急缺钱的时候,风投公司可以带来一部分,现金注入之后,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第二个是你对上市的市场不是很熟,它可以推动你一把。对于我们,当时跟浦发银行从2006年开始合作之后不错,资金上不是很缺;第三个,我们公司所有股东都是知识分子出身,以前都是搞理科、搞技术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是蛮强的,觉得自己可以学一学这个东西。


  应该正视的是,风投也有一个不太好的地方,例如我对有些公司、个别公司里面风投过多不是很看好。它在企业困难的时候进入这个公司,绝对是做好事的;很多风投是在上市前一两年进去的,我觉得纯粹是进去赚钱的,而且我个人认为可能会对公司过度包装,造成不是很优质的公司上市,这样的话可能会对整个板块的发展没什么好处。另外,如果对方抱着只要赚钱的想法,就会比较强势,不管占多少股份,他有否决权,甚至有经营权,保证了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没有去更多地关心原始股东、创业者。


  企业得找好的风投,我觉得应该是在一个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在资金上支持他。现在的风投公司从各方面来看都很厉害,有些跟政府有联系,有些跟行业有联系,比如你在行业里面的地位,行业发展他们都是比较清楚的,可能细微之处没有我们了解,他们关注的可能是更大的发展。


  对我们来说,上市是个过程,而对很多风投来说上市是终点。他们不是一个持久的合作者,你上市之后过一段时间他还是要卖掉的,这是人家做事的规则,把你扶上马送一程就行了,该下车就下车了。原始股东或者说创业者,真正希望的是这个公司能持久发展,把自己做成百年老店。


  其实我对企业的几种融资方式都有过考虑。风险投资之外,银行贷款是每年有一个循环,一年一贷一还,一般贷个三五千万元对我们当时来说还是可以的,但是它的额度比上市的时候要差一个数量级,做更大的事情是不可能的。而上市的话,在前期需要考虑银行的利息作为成本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来讲,不是不缺钱,也不是不想上市,而是对上市有一种畏惧感。在中国几十万家企业里面,听说目前上市企业才1800多家。以前各个省根据政策,国有企业占的比例比较大。最近这几年中小板和创业板开了之后,民营企业才多了起来。创业者对上市的知识了解不够,有畏惧感,上市之后大家都说公司不是你的了,有一些规则不是你老板个人说了算的,必须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硅宝选择上市,当然有资本的原因。你说创业缺不缺钱呢?一个公司做到一定的条件下,都希望在它的行业做得更好、做得更大,甚至是做领头羊,这个时候如果不借助资本市场,完全靠自主发挥、自主发展的话,可能非常困难,流程非常长,而且没有加这把力来推你的话,成功的几率远远小于有资本推动的几率,资本市场给的力量我们现在感觉还是非常大的。


  上市之后游戏规则全变了


  对于一个公众公司来讲,在客户、公众面前,尤其是在政府面前更有知名度。没有上市这样一个平台的话,想发展更大,想得到土地、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就很难,有这个平台之后就会相对容易。


  在你的客户面前,不仅仅是知名度,你的信任度也提高了。原来中国的民营企业肯定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我们做密封胶,主要用在建筑行业和汽车行业,尤其是建筑行业,有一些不太规范的东西会体现在销售过程中。这也是一个行业潜规则。


  我们上市之后就有些公司直接找过来,说我相信上市公司,你们不会做一些不规范的事情,我更愿意跟上市公司打交道,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推广。尤其是国外客户,他们深刻理解中国的上市程序是最难的。在国外可能只要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承销商敢给你出文件就行,中国的审查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参与了这个过程,才知道,跟一般的企业说自己好,或者说别人对你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估,或者行业协会给你发一些奖是不同的概念。


  举个例子,中国企业可能说自己的数字都是很夸张。但是上市不一样,上市什么东西都是需要支撑的,需要有法律意见的,需要证据的。为了准备项目、招股说明书等,加班到晚上两三点、三四点变成一个常态了。包括我们上市之后跟很多同行交流,原来在行业里认为是很不错的一些公司,实际上一深入其中或者说真正地接触到财务核心数据之后,跟你平时统计的东西差得很远,有些甚至达不到一半。


  这个行业里绝大多数是没上市的,我们在建筑密封胶行业是唯一的一家上市企业。有机硅这个行业不规范的企业还有几个,有些是想规范,做不了;另外一种是民营企业可能就一个老板,就没打算规范。官方就是叫做避税,或者说它销售可以不给发票,现金交易量非常大,买卖不入账。我们在行业规模上不算很大,有几家比我们大,但是它们的利润、税收都比我们小得多。我们一年交两三千万元的税收,他们一年只交300万元的税收,不规范的企业能够把规范的行业给吃掉或者挤掉、挤死。显然它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小的,这也是老板和真正做企业的企业家的差别。


  硅宝上市之后,我觉得对行业本身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多同行开始关注我们,都想上市,他们会拿我们的数字跟他们的真实数据去比。现在每个季度都有证监局派一些专职人员来审计,一审计就审计很多天,必须很规范、很透明的。有些人往往只是讲哪个上市公司出事了,但是上市公司出事毕竟是极其有限的,绝大部分是好的。我做了上市公司才发现,上市公司要做假比非上市公司难多了,起码这个难度是加了很多很多倍。中国的民营企业寿命平均只有三四年的时间,所有的企业加起来平均寿命还不超过7年,上市公司在监管下一旦被处罚、被警告的话,你的形象、股价各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一般不会去冒这个险。


  上市带来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以前想做的很多事情不能做。原来想在这个行业里面做老大,不仅是做国内的老大,而且想成为国际上的知名公司,在战略上规划一下,想跟他们今后做一些抗衡,仅仅是有想法,不可能去实现的。现在有这个钱,你敢做,这种实力我觉得就是指资金和知名度。


  不过也有点不太好办,因为上市是跳裸体舞,所有都是公示给竞争对手的,你在明处,反而你想了解同行一些东西了解不到,但是别人了解我们很容易。


  不要为了上市而上市


  我深刻感觉到上市后公司有了变化。最显著的是,制度变得很多,原来可能说句话就办的事情,现在要走很多流程。它最大的好处是,规矩少的时候,效率暂时来看高了,但是很容易犯大错误,而流程、规矩比较多之后,看到的是损害了一点效率,但是避免了你犯错误。任何人想在这里面犯错误,就被规矩限制住,所以我们这一年来压力比较大:第一个是要保持业绩增长,第二个是要学习、适应这些规矩。


  另外就是不规范、不规则的一些东西,就不能再做了。我们一些客户不理解,比如有的客户或者说经销商,没有增值税发票,以前把东西卖给客户以后,它希望你代开发票,现在就不行,这是违规的。很多经销商慢慢都理解了。


  而且我看到了大家心态的变化。应该说有几类:第一类就是原来我们的股东,一部分是包括我在内的发起股东,没有什么改变,还是天天把这个事情做好,把这个公司做成一个一辈子的事业,上不上市都是这样去做的;然后有一些股东就是上市之后的小股东,他可能感觉到承诺给他们的股份已经达到,他的目标完成了,难免觉得我在不在你的地方继续做无所谓,这一辈子都不愁了。


  另外就是非股东,一个是公司的元老和骨干,干这么多年,你们现在这些老板一下子变成亿万富翁,他们的心态可能就是不平衡。我跟他们说,当时也没有提出公司给你股份,错过了这个机会不能说公司对你不公平,我们会在很最大程度上以其他方式给一些补助、补贴;而非股东的职工觉得公司突然变成上市公司,干得更有劲,觉得我什么利益都是有保障的。


  对于大家的心态,我们都在引导,最终的一个愿景就是公司发展好。公司发展不好,就是给某些人一些承诺也不见得是一个好事情。


  我觉得现在的创业板是鼓励创新。我们当时也是专利等比较多,就排队比较靠前。有些公司可能规模比较大,在一个行业里面做到老大、老二的位置,可能选择中小板。中国现在创业板上市的这些企业,大多不是3年持续经营,都是10年、甚至20年经营的历史,最少的可能也有七八年以上。一个公司能经营10年,说明它已经是不错的一个公司,它绝对有一个不错的产品、一个不错的客户群或者说销售网络。


  对希望上创业板的创业朋友们来说,我觉得还是把东西做扎实,有业绩的支撑、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创业板是很有可能的,不要为了上市而上市。

  • APP
  • 公众号
  • 微博
  • 知乎
中国创业者的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帮助中国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
创业邦公众号,带你随时了解与创业有关的人、事、钱
邦哥自留地,轻松充电,秒知圈内事
创业邦知乎机构号,带你以另一种方式了解世界

产品服务升级,如需试用本功能,敬请移步至睿兽分析

跳转至睿兽分析打开 知道了,下次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