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 40岁
创业 2次
员工人数 超过2100人
2006年营业收入 5.50亿元
上市当日公司市值 12.1亿美元
上市当日个人持股比例 5.91%
以“变革新药研发”为使命的李革,每天早上一醒来,就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兴奋。
作为美国Nasdaq上市企业Pharmacopeia的四位创始科学家之一,已经在海外取得成功的李革博士,看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内创业的许多机会毅然回国。他梦想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和成本优势,打造新药研发的服务平台,来缩短新药研发的时间、降低新药研发的费用。
2007年8月9日,药明康德(PharmaTech)在纽交所上市,为医药界“中国研发”打了一剂强心针。
回国寻梦
1993年,李革就在美国和其他人共同创建了生化公司Pharmacopeia.原来,新药研发的产业链很长,一般来讲首先是发现药物前体,没有这一环,后面的研发都无从谈起。早在读博士期间,李革与导师Clark Still教授共同发明了“标记的组合化学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发现了多种药物前体化合物,就像拿到了发现新药的金钥匙。这些成果将这家企业在1995年推向了纳斯达克。
回国创业建立的药明康德,则在本土环境下继续着他的梦想。1999年,李革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回国向卫生部领导和国内制药业界介绍了有关“组合化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通过这次回国考察,他看到了国内制药行业的现状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后的紧迫感。李革感到惟有在源头创新上有所突破,制药企业才能实现从仿制到创制的跨越。
早期药明康德立足于为中国制药业搭建新药开发的技术平台和提供药物前体储备库,最终使中国的制药业与其他行业一样有机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其开发的技术平台,一方面可以重新设计、改造现有药用化合物分子结构,发展模仿性新药,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改变中国市场“新药”贫乏的被动局面,实现“西药中国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效筛选发现药物前体,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可以打入国际市场。
在合作过程中李革赢得了国外大制药厂的信赖。全球前10家医药企业中,有9家是他的客户,包括辉瑞和默克等大型企业。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也扩展到了“从药物研发化学服务到生物服务,再到用于研发的大规模原料药的生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
以“变革新药研发”为使命的李革,自言每天早上一醒来,就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兴奋。2000年创立至今,药明康德已拥有2000多名技术人员,几乎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拥有化学家最多的公司之一。除了人员数量的增长,公司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展,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面积已扩大到63万平方英尺左右。
药明康德的总部所在地上海张江,被称为中国的“药谷”,许多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制造,以及医疗服务类企业纷纷选择在那里创业。相比之下,新药研发企业需要的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客观上创业的难度更大。由于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失败风险高,投资机构很少冒险投入,新药研发难有大的突破。
研发外包(CRO)服务对自主研发新药有曲线救国的意味。但研发外包模式,能否真正意义上改变中国医药产业的现状仍是医药界热衷讨论的话题。全球医药CRO业务的年增长率保持在13%,而整体医药研发投入的年增长率保持在11%.随着发达国家人力、原材料等资源成本的增高,CRO业务已经在向低成本市场转移。
从全球范围看,巨大的研发成本和失败风险已成为国际制药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通过外包一些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的非核心研发业务,以获得整体研发工作的经济性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虽然目前的主要客户在国外,但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亦赋予中国药企以同样的机会。李革希望通过实践新的研发模式“给人们带去更多的药”,同时实现这一行业“中国制造向中国研发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包参与到全球创新药的研发服务当中,实际上是参与到创新药研发链条当中,获得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医药企业承担研发外包也是积累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积累智力资本的同时更能学到国际化的管理运作模式。先由点到面逐步加大在研发链中的参与程度,最终实现向完全自主研发转型。
而药明康德上市之后的发展,似乎也能看出李革的梦想不止为人作嫁衣。目前他正在运作新的药物评价中心,建成后将向客户提供更加全面、更高产能的毒理学服务,未来将融合药物化学、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领域的医药产业链。从研发的源头切入,逐渐全面渗透到其他关键环节,健全研发的产业链,李革心中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这个梦想似乎将比今天看到的成就更广阔。
1993年 共同创建生化公司Pharmacopeia
1995年 Pharmacopeia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0年 回国创立药明康德
2007年8月9日 药明康德在纽交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