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创投 李万寿
《创业邦》记者 何宝荣
“本土创投业并未进入冬天,现在只不过是倒春寒。”今年1月,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深创投”)董事长靳海涛在深圳创投同业公会上如此表示。为他这一表态做出注脚的是,深创投于2008年一年间投资了58个项目,在创业板即将推出的强烈预期下,这家政府背景浓厚的创投机构大步跃进。根据清科集团的统计,中国创投市场在2008年一共发生了607起投资案例,深创投几乎占了10%.而深创投总裁李万寿则感觉公司的投资能力还不足够,他向《创业邦》透露,今年的投资规模将不会低于2008年。
初期的变形与困境
李万寿是深创投最老的员工之一,之前任职于深圳市计划局的他是公司筹备小组的副组长。成立于1999年的深创投跟当时一窝蜂诞生而出的本土创投机构一样,在第一波互联网热潮中,对创业板的推出寄予厚望。据称,在那时深交所和地方政府选定的20余家推荐上市企业中,深创投参与投资的占了一多半。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纳斯达克市场的大幅下跌,创业板最终被搁置起来,很多本土创投机构就此迅速消失。
同样遭受打击的深创投虽不至于倒下,但依然面临严峻的短期财务压力。深创投第一任总裁为证券业内颇具名气的阚治东,当时为了管理更大规模的基金,向多家上市公司增资扩股,2000年时公司注册资本就达到16亿元。对于大众公用、深圳机场这些股东来说,每年则期望能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
面对现实,深创投的创投业务趋于保守,基本投资规模都在1,000万元以下,退出渠道也基本关闭,资金大量闲置。阚治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部分资金投向了自己熟悉的证券市场,委托证券公司进行操作。由此,深创投在2000年仍获取了超过9,000万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皆来源于委托理财的投资收益。这一操作模式也被外界广泛质疑。
其后,这种操作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随着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大量券商陷入经营困境,深创投的委托理财资金也面临着无法收回的巨大风险。“对付这些问题花了三、四年时间,直到2008年年底才基本处理完毕。”李万寿遗憾地说。在2004年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一度冒出了离开的念头。
不可否认的是,从2003年开始创投市场重新出现了很多机会,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深创投错失了不少机会,比如腾讯、百度、盛大、无锡尚德、西部矿业等如今看来非常经典的投资案例。“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我们没有办法抓住机会,缺乏人才,缺乏判断能力。”李万寿表示。百度第二轮融资时,李万寿飞往北京拜会李彦宏,但由于对这类企业的估值“心中没有思路”而放弃。无锡尚德在2002年第一次引入投资人时,因为“当时的账面是亏损的”,深创投又放弃了。
全国布局扩张
国内资本市场的基本面已在发生悄然变化,解决全流通问题的股权分置改革在2005年趋于明朗,创投行业面临着发展机遇。具有深厚产业背景的靳海涛在2004年8月出任董事长也为深创投带来了积极变化,之前的两任董事长都由深圳市政府官员兼任。
深创投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的发展方针,并在上海、哈尔滨、武汉等地布点,但在此后几年时间里并未取得明显效果。“2004年我们内部对此有过争议,一度想全撤回来,从2005年开始探索怎么样与各地更有效的合作。”李万寿表示。
湖北人李万寿将武汉作为探索的起始点。之前,武汉地方政府发现将资金投向企业后基本上都有去无回,没有回报,就想找到更有效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当时的计划是地方政府和深创投合资成立一个专门针对武汉项目的投资公司,由深创投进行管理,保证政府资金不亏本。“他们在寻找科技成果产业化体制的变革,我们在寻求真正覆盖到当地的合作模式。”但由于具体合作方武汉科技局的权限问题,双方的需求最终未能得以结合。
随后,这一模式在苏州变成了现实。2007年年初,由苏州市政府、苏州国发集团、深创投等共同出资成立了苏州国发创新资本投资公司。李万寿称:“我们在全国迅速复制这个模式,2008年年底扩展到18个城市。”2008年末湖北省成立了政府引导基金,并吸引了三家创投机构设立了基金,其中就包括深创投。李万寿透露,深创投计划今年将该模式再推广到15个城市。
在这种合作中,深创投得以将投资和服务半径缩短,更好地理解当地企业的需求。这种区域性模式的特点决定了深创投要在各地建立起团队,和当地政府官员、企业、中介机构进行交流沟通,“这是我们的承诺,也是我们团队要迅速扩大的内在原因。”深创投目前已发展到140多人,机构和人员的迅速扩张也奠定了投资频度加快的基础。
收获、成长与挑战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转暖,深创投在2005年之前投资的60余个项目开始看到了收获的曙光。2006年,深创投5年前以700多万元介入的同洲电子成为第一批全流通发行上市的公司,2007年所持股份解禁后,第一次部分减持就套现6,000多万元。这也是深创投第一个完成了全过程的投资案例。此后,深创投参与投资的橡果国际、怡亚通、远望谷、西部材料、易居中国、东方纪元、慧视通讯等多家公司在全球各地的资本市场挂牌,皆获得了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投资回报。李万寿向《创业邦》表示:“真正到了2006年,我们才开始进入正常的状态,长舒了一口气,欢喜鼓舞。”
眼下,第二次机会又摆在深创投面前——据称将很快推出的创业板。从2007年年底就开始为此筹划的深创投,在2008年签下了58个投资项目,与其他很多采取了收缩策略的投资机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便在经济形势明显转冷的2008年9月~11月,仍投了16个项目,仅10月13日一天,就与河南新郑奥星、深圳北科生物以及北京康乐卫视等3个项目签约。包括网宿科技、拓尔思等在内的多个项目,将可能成为创业板首批备选企业。
对于如此“激进”并带有“投机”色彩的策略,不少业内人士抱有谨慎态度,认为一旦创业板不能顺利推出,深创投将面临一定资金压力,对众多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也将成为挑战。据李万寿介绍,深创投目前投资总金额约38亿元,而可投资的总规模则达到80亿元,加上部分项目已可以随时变现,资金面压力并不大。靳海涛也非常注重项目的退出,他表示:“创投的核心是卖,研究‘卖’比‘买’更重要,未规划好如何卖,就不要买。”
在投资项目的阶段组合上,靳海涛也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虽然创投产业最初立意是要投早期项目,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把早、中、晚三个投资阶段结合起来,进行合理布局。目前深创投的投资项目65%左右是成长期,成熟期占20%左右,剩下15%是初创期,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这一比例也会进行相应调整:状况好时就适当加大成熟期项目比例。靳海涛称:“要在‘种树’和‘摘果子’之间找平衡,既能保证创投基金的稳定,同时又不违背创投的出发点,去挖掘初创期企业中的好项目,帮助他们成长、壮大。”
李万寿非常强调对已投项目要“加强管理”,这会占去他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靳海涛也要求团队不管是在高潮还是低潮,都要用50%的精力做服务。不过,现实问题是:对于近来扩张迅猛、投资加速的深创投而言,能否找到足够多合适的人才、是否能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评估及有效管理,将决定其在未来几年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