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文/羊东
我一直是一个巴菲特迷。从十多年前还在投行工作时开始了解巴菲特,读关于他的书,跟踪他的言行,直到1999年底转到投资基金,一晃十年。尤其是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非典”危机和眼下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更倍感巴菲特言行和理论的深刻。同时也意识到,作为一个天才,他又是多么难以模仿。
巴菲特一贯用朴素和直接的方式投资。最近读他的自传《滚雪球》,忽然发现一个几乎没有被污染过的商业天才在用近乎本能的方式投资。而在他毕生的投资生涯中,他又能近乎残酷地不断批判和修正自己,诚实、深刻,却又不拘一格。这从我们熟悉的他对中石油和比亚迪的投资中都可见一斑。这是两项完全不同的投资:前者是出于对石油行业的长期跟踪与判断,后者则更多出于对趋势和人的把握。我不禁想,自己时常接触到的许多关于资本运作、投资技巧方面的理论,在没有批判地分析与过滤时,本身是否就是一种误导与污染。
以下是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愚见,也许可以发现巴菲特许多“反向”操作的地方:项目来源:巴菲特几乎是用被动的方式等待项目上门,有些一见钟情,有些则长期仰慕与守望。但他都恪守“惟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原则,从不与对手或市场竞价。这在大多数人想来是不可思议的。巴菲特的做法是把他的诚信广而告之,等待小公司的家族持有人为企业找一个永久的家,等待市场先生非理性的低价,甚至成为垄断性公用事业公司的永久家园。长期的跟踪与等待,甚至使他最终可以完全拥有他学生时代就了解和欣赏的公司。
退出渠道:巴菲特希望永久持有。对于小公司,他大多会买下绝对控股权。这并不是说他不考虑资金回报,他的回报方式是在成为控股股东后用公司的现金进行再投资。单这一点,就很难被大多数基金模仿。对于上市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虽少有交易行为,但一直跟踪与分析。他曾是美国“两房”的单一大股东,但无法相信“两房”能以管理层承诺的速度增长,最终及时退出。在中石油的退出上,也可看到他对股票价格和油价大涨后的跟踪、分析与行动。
公司管理:巴菲特在十几个人的办公室里管理了八十多家公司。他声称对公司的管理层没有任何干预,但他真的不管吗?答案并不简单。在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 Cooperation)和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 Re)合并后,他直接参与公司几千份衍生工具合约的解除。如果没有这种战略行动,通用再保险也许会成为另一家AIG.这种战略行动也许是许多投资人应该全力学习的地方。同时,巴菲特的控股权也赋予了他绝对的行动权力。这相对于用优先股权力保护小股东利益的PE基金,做法上大相径庭。
巴菲特一直强调用所有者的心态行事。这也许正是他商业直觉的根本来源,并使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安全地回报于投资者而不走向贪婪。在我看来,美国许多金融机构的高管正是缺少这种所有者心态,使公司承担了太多风险而导致了本次金融危机。正如在同一块地基上,物业的所有者可能只会盖十层楼,而纯粹的经理人则可能出于业绩压力和自身贪婪,盖上三十层,使大楼轰然倒塌。
中国的投资行业其实只有十多年的历史,现代企业家的历史也并不长。然而,中国式的哲学与投资哲理似乎有着天然的吻合。作为一个对投资有天然爱好的人,我深信有诚信、有理念的中国新一代企业家会越来越多,也总有一天会产生出与巴菲特相媲美的方法、哲学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