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杂志 文/成远
上个月初,张朝阳在一次会议上做了有关“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妨碍竞争”的演讲,之后演讲内容在网络上迅速窜红。有趣的是,将人气推向高峰的,并非张所经营的搜狐网,而是包括了竞争者在内的许多网络媒体。可见网民普遍对这种张氏表达方式的支持。
在演讲中,张朝阳发表了对北京奥运以来一些经济事件、政府政策的看法,他概括说,“如果我们还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话,那一个学术命题就是:勤奋的儒家精神+不完全的市场经济 VS个人主义精神+公平的完备的市场经济,之间的大PK.我认为答案是肯定而令人沮丧的,我们无法战胜美国!问题就出在不完全的市场经济。”
抛开演讲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实际上,张朝阳的观点和许多经济学家的观点接近,其内容本身并无特别新颖之处),张朝阳的演讲获得意外成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公众的共鸣,也许得归因于三点:大国崛起的舆论环境,跨界的身份,组织演讲语言的技巧。
首先是掌握好发言的时机,切合当前的舆论氛围。中国很快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崛起过程中,商界、学界和传媒都看到了许多问题,张朝阳在这个时间发言,势必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发共鸣,带动反思。
实际上,在当前这种舆论环境下,企业家应该多做建设性发言,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中国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们往往是做得多,说得少。
第二是身份的跨界。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又有留美海归的知识背景,持有上述观点,是再自然不过、也十分朴素的想法,甚至张朝阳也提到,这是有关个人面子的问题。类似的情况,比如马云在阿里巴巴十周年大会上,批评过国有大银行;丁磊在“魔兽事件”中表达过对管理部门相争损害企业利益的不满……很多创业者都持有类似观点,甚至也公开表达过。
但不同的是,这次张朝阳的表达却采取了在中国不太常见的形式。他选择在一次公开的大会上,把他对社会、政府、经济政策的看法,提升到理论高度,并经过精心准备、系统地、有理有据地阐述出来。有评论认为,张朝阳作为一个企业家说了学者该说的话,这恰好点出了“跨界”是成功表演的关键,也是扩大话语影响力、占领舆论制高点的有效途径。
最后,要真正达到传播目的还需要一些技巧。通俗地说,就是说话的水平,怎样让听者信服和认同。首要的是不扭扭捏捏,不打擦边球,直面重要的问题,并真实表达。
从另一方面来说,发言的企业家是否能夹带个人利益?这要把握好一个尺度。比如张朝阳可以谈盗版问题,但没有喧宾夺主。所以又回到第二个问题——身份定位,尤其是在社会上有了知名度的创业明星,有时候可以以公共意见领袖的身份来发言,而不必局限于创业者的身份,这样就比较中立客观,不落窠臼。
其实,中国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中,有大批阅历丰富、思想犀利的人,应该多像张朝阳这样,不仅仅埋头苦干,也多出来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