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杂志 文/符星晨
与北京中关村一样,上海张江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典范。在远离了沪上繁华的张江园区里,目前有500家左右正在孵化的创业企业。但声名远播是把双刃剑:那些正怀着梦想的创业者,开始对张江有了犹豫:创业成本是否会抬太高?园区管理方是否更重视大型企业?作为张江集团孵化器管理中心主任,黄海燕的回答是,“张江仍然是创业的好地方”。
张江集团孵化器管理中心主任黄海燕
集群效应
“你要知道,对于创业企业来讲,身处的土壤是不是肥沃太重要了。”黄海燕通常用一句话来说服创业者,“找个可以无偿提供100万的地方,还是找个能帮你快速赚到1,000万、1个亿的地方?”经过多年积累的张江显然对怎样进行创业辅导、公司怎样运作这些问题驾轻就熟。黄海燕和她的团队,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让孵化项目和各种资源接触,使之充分互动起来。她认为,再过几年,张江孵化器中走出的项目可以达到真正的产业化,成为中国领先企业的苗子。
“我们最近开的一次答谢会,当天到了大概500多人,就那么两、三个小时,有很多项目找到了合作伙伴。”黄海燕说,“另外还有一些项目被参会的投资人看中了。”3月15日植树节那天,孵化器还组织了几十家企业参与集体种树活动,两家芯片设计企业,种完树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接。
张江在半导体、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国内首屈一指,上下游产业链较为完备,本身就为创业企业营造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对于不同领域的企业,张江也有专业的孵化器进行培育。但除了专业硬件与软件的服务,从整个企业的层面来讲,创业团队仍然依托在大的孵化体系中。当大量的行业与通用资源被整合、分类之后,想象空间是巨大的:孵化企业可能在不同时间、任何地方找到机会。
张江集团孵化器中心
黄海燕办公的大楼里就有35家孵化企业,这也给她带来了甜蜜的麻烦:“他们做大了之后都不愿意走,觉得这里太方便了。”因为很有可能楼上楼下的邻居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即使不直接合作,需要什么资源聊一聊也能找到介绍人。众多创业团队同处孵化器中,也不会再觉得那么孤独,这是一种温馨的集群效应。用黄海燕的话来说,张江孵化器可以帮创业者得到最高的投入产出比。
全程孵化
与国内其他很多孵化器组织相比,张江的孵化体系还有一个特色,覆盖的范围更广——从预孵化、孵化到加速器。“今年我们主要希望向两头延伸。”黄海燕表示。
她首先要做的是,由被动等待项目申报变为主动出击,挑选到更多更好的“种子”放入预孵化环节中。这些种子大多数是几个人组成的创业团队,有创意和项目,但不一定正式成立了企业。入选的热血青年会在预孵化器中得到6~9个月的时间,以及张江提供的诸多资源——与孵化器中企业的项目合作以及在战略、市场上手把手的辅导。对很多人来说,创业起步时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整合资源,预孵化器的这段日子算是一个历练。黄海燕希望,在这不到12个月相对低成本的试错期里,他们可以明白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创业。
去年,预孵化器在张江和中科院计算所合作举办的ICT青年技术创新大赛上做了试点,获胜的6个项目进驻过来。“接下来还会跟盛大创新院、盛大18基金进行合作。”黄海燕说,“作为其外部对接伙伴,当他们觉得合适时就直接进入我们的预孵化器。”为了挑选出更好的种子,黄海燕正计划与商学院合作,在项目评估之外也引入创业人才的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帮助创业者查漏补缺。
如果预孵化期结束之后公司的成熟度仍不足以自立,孵化器会评估其项目价值,看看能否帮助他们卖出去。“创业者拿了这个钱之后,可以第二次创业。”黄海燕的想法是,年轻创业者不一定要一条道走到底,而预孵化可以降低他们所面临的风险。最终,大概有1/3的项目出售团队和技术;1/3失败,只留下专利;另外1/3是团队、商业模式都得以完善的种子们,进入正式孵化器继续深造。到目前为止,已有两家文化创意类企业顺利毕业。
而在大孵化体系的另一端,是“加速器”:孵化器把创业企业扶上马,到了这里还要送一程。黄海燕认为,这是强化孵化效果的重要一环,“在整个张江大孵化器里,有参天大树,也有小树苗,外面看不到,但是大树和小树吸收养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与园区内的跨国大公司相比,即使是从孵化器走出的创业者,事业也只是刚刚开了个头,而如果能有组织切切实实继续提供配套服务,可能会大大提升其成长速度。加速器的使命就是在创业企业的模式基本确定之后,帮助他们迅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孵化成功率。
持之以恒
从2008年的8月份到现在,张江孵化器已经举行了80多期每周一次的创新讲坛,除了公共假日从未中断过。最近一次关于目标管理的讲座,晚到的创业者围成一圈站在门口听课。
不要小看这些细节,真正能把细节服务坚持下来的孵化机构并不多。黄海燕认为,只有把日常工作做好,才能为创业企业提供更完善的孵化服务。以创业者通常会遇到最大的问题之一融资为例,银行渠道本身固有的体制决定其不可能在创业企业的早期过多参与。在张江孵化器,目前最活跃的是小额贷款公司,其模式是:孵化器推荐好的项目,提供推荐函或者担保,然后贷款公司跟进,再之后园区科技投资公司进一步参与。
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配合,在落实的时候并不容易。“真想做好这件事,不能光说,要及时把担保函开出来,你必须对企业的日常服务非常细致才行。”黄海燕说,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包括了解客户、投资商、合作伙伴对创业企业的评价;订单是不是能够真正拿到,未来的支付能力怎样;未来的现金流怎样,创始人人品如何……“这些情况我们都搞得非常清楚”,正是这“一点一点的事情”,构建起了整个孵化体系的完善服务。
与欧美等地的孵化器相比,中国的孵化器组织更需要这样事无巨细。以硅谷为例,社会配套资源已经非常丰富,政策体系清晰,孵化器最重要的工作是及时将政策变化和政府采购机会通知创业者并加以提示。欧洲的孵化器则以国际推广为首要任务,帮助国内企业与新兴市场进行对接。
“也许等到10年、15年以后,我们的孵化器也不需要像今天这样的做法了。”黄海燕说。不过前提是,市场环境下的社会资源更加成熟。张江目前也在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像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服务机构、媒体等,与孵化器中的中小企业合作。甚至在上级领导来张江考察时,孵化器也积极推出那些尚在襁褓之中的小企业,“像盛大这一代,发展到很大时才有政府层面关注。如果孵化平台上的创业公司就能获得这种关注,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