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杂志 文/袁岳
如果站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的角度来推动公益工作,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形式化地把一堆大家做的事情宣传宣传,也不是政府花大把钱来做一点民生工程,而是需要建立新的公益工作系统来进行公益管理的制度创新。
首先,区域公益要有明确的战略与路线选择。我们现在面对的社会矛盾会日益加剧,利益分化与意见分化使得我们过去可以用刻板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去解决的问题变成了更多的两难选择,因此需要结合使用更多的公益解决模式。因此,每一个地方要充分分析本地区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中会出现的社会问题,需要公益服务的问题类型、规模与领域,同时评估本地区公益服务的能力、类型与规模,在这样的供需平衡分析判断中,确定一段时期公益工作的战略目标、重点与基本路线,以此作为指导公益投入、公益采购与公益创业的导向性信息。
其次,要特别注意在重视弱势群体帮助的济困式公益(扶贫、助残、助老、流动人口帮助等)与重视未来发展的发展型公益(科普、国际化人才培养、美学训练、博物、文化保留等)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平衡才能使公益不只具有治标的能力还能有治本的效用。
再次,要建立机制化的系统公益,其中包括把号召性的项目工作转变为指导与帮助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发展与建立定位明确、行动常规与人员专业的公益基金会,使其参与和投入公益工作常态化与平台化;也要特别重视青年公益人才的培养,使得更多的青年人才获得公益体验与参与公益实践,从而启发与引导出更多的青年公益创业人才、青年公益积极分子与青年公益同情者;在此基础上,建立更为规模与常态的公益交流、交易与采购平台,让公益操作者与公益支持者有一个更为持续稳定的沟通机制。
最后,改善与调整公益的传播模式,在某个阶段要有适当的传播重点,这样才能让人们看到公益的成效,也能强化对于公益的信心;也要建立对应公益机构、公益支持者、公益人才的彰扬机制,以年度公益榜或者其他公益表彰的形式肯定与支持公益行动中的积极分子;在目前这种重视政府态度的社会环境中,也可以发展出一些有创意的标志性的领导公益行动,比如市长与公益领袖或者公益积极分子的月度午餐,或者是地方领导人参与公益志愿者行动,以此引起公众对于特定社会问题与特定类型公益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