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
帮助创业者成功
快鲤鱼公众号二维码
快鲤鱼
发现最前沿的创新公司
毒舌科技公众号二维码
毒舌科技
「毒」立思考的科技媒体
创业邦学园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学园
创业者一站式成长平台
创业邦 > 《创业邦》杂志 > 2010年12月 > > 姬十三: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传媒 让科学流行起来
上期封面
历史查询:

姬十三: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传媒 让科学流行起来

《创业邦》杂志 文/翟文婷 摄影/贾睿


最近,姬十三花在微博上的时间特别多。某天半夜12点,他发了一个名为“‘NASA 震惊人类’流言走势图”的链接,内容是告诉大家一则普通消息是如何被“围脖”放大成“足以令全人类震惊的消息”。



姬十三把兴趣变成了事业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就喜好琢磨这些东西,所以他把博客取名叫“脑力劳动”。要知道,他在高中时便已经开始思考“怎么能到达真理”、“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之类的问题了。



绝大多数时候,你还能从他那里得到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的逻辑性解读,或者是努力带领人们走出生活常识的误区。比如,今年因大批橘子感染柑蛆,“不要吃橘子”的短信漫天飞舞。姬十三专门写了篇“失控的橘子”的博文厘清原委。末了,他还故意昭告天下,一会就买橘子来吃,像是道出真相后的魔术师向观众扮了个鬼脸。



“我爱问姬十三”一度成为投石问路的窗口,不同的是,他指点的是人们对科学的迷津和未知。但问题是,首先他得冲锋陷阵到达目的地,才能回过头来充当向导。


让科学流行起来



姬十三经常跟人家说,科学并不枯燥,反而很有意思。如果人们在爬山的途中蹲下来观察植被、岩石、地貌,或者深夜架起望远镜遨游星海,“这种生活方式蛮酷的,而且也应该成为都市人群生活方式的一种,但现在表现得还是很弱。”



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门槛比较高;但绝大多数时候是人们对类似知识的欠缺和意识不足。这自然跟科学一贯给人艰涩、严肃的面孔,而且难以接近的贵族气质有所关联。姬十三做的事,正是努力让科学能流行起来。“高中、大学里学生物、理工科的学生人群是很多的,但这方面还是很少出现在大众文化生活里面的。实际上,科学里面是有很多好玩的东西能进入到生活层面的。”



姬十三学的是神经生物学,还在学生时期就抱着“写着玩”的心态,给基本科普杂志尝试投稿。这本不稀奇,重点在于他很快就俘获了读者和编辑的欢心。因为,他能把在常人眼里“鬼画符”般的原理和实验,用通俗、诙谐、轻快的笔调表达成大多数人能读懂的文字,而且还让人很愿意去读。



他觉得,让外行人能读懂科学是最基本的。所以,一方面他跳进专业论文、杂志报道以及业内人士博客的漩涡里不断打捞、钻研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他还思考不同媒体的风格和需求,研究同一媒体里面其他专栏作家的写作手法,力求跟他们保持在同一纬度。



在姬十三的示范效应下,科学主题文章的风格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原来只能在科普类刊物上难得一见的字眼,如今已经充斥在各类面向大众媒体的版面上。这在以前几乎是不敢想像的。



不仅如此。据姬十三回忆,2004年他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千字150元的稿酬在业内已经算是很高了。即使是按照这个标准,一个自由撰稿人的生活是很难得到保障的。而在国外,不少博士生毕业后像他一样到媒体工作,他们有着相对成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运作机制,这是商业路数。一线的科研人员也会进行或商业或公益的科学演讲。国内的情况却远没有这么乐观,所以大众媒体开辟出一定的版面接纳科普撰稿人,让之前尴尬的处境获得一定改善。



姬十三说:“现在像西安这样的二线城市,稿酬能达到千字300元的话,月入5000元不成问题,那就完全可以当做一个职业来做。”科普跟其他行业的写作有所区别,对人要求蛮高。既要有科学背景,冲到科学第一线,还得具备良好的媒体敏感度以及文字写作和创意能力。所以如果一直处在业余状态,很难有所提高。但他很反对媒体用“科学娱乐化”这样的字眼来描述他们。“我们试图让科学流行,让科学进入大众文化,但是娱乐这个词不太准确。”因为姬十三担心大家将娱乐这个词解读为“轻佻”,而且他经常会遭到这样的质疑,“你把科学流行化是不是就意味着你们不准备严肃对待科学了?”但是在他眼里,二者并不矛盾。他认为,科学严谨的内容是不会被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它显得更流行、更时尚。



而且据他反映,在他发起的科学松鼠会里面,文章形态很多,有的比较传统、严肃,有的比较调侃,但后者的比例所占并不多。“结果大家就看到这一块了。”


[page]


变脸



姬十三在高中时就试图探索生命的奥妙,认为自己以后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是哲学,要么是科学。但他小小年纪就认定哲学不太靠谱,于是选择了科学。



不过,他一直保持着文理均衡发展。小学时他就读完能找到的全部武侠小说,到初中就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了,读的书也因此越来越杂。大学时觉得无聊,又把之前读过的武侠小说回炉了一遍。正因为长期浸泡在文字堆里,所以当他拿起笔杆准备写点什么的时候,并不觉得费劲,反而一开始就萌生了以后要写几本书的念头。

从高中毕业时选定科学类专业至今,姬十三都没有想过逃离这个领域,但在究竟采用什么途径来实现对科学的探索和传播这个问题上,他可谓声东击西,指哪儿打哪儿。



2006年之前,他本来给自己的职业规划一直是出国去当科学家,所以在某科委下面的一个事业单位实习了半个月。除此之外,他也有过其他尝试,但都觉得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那种生活,他也承认当时比较迷惑。而他理想中的生活是,拎个笔记本,走走写写,可以无拘无束。就这样,他当起了职业专栏作家。



但后来发现,并不是自己当初想的那么理想。一方面是在上海生活压力比较大,所以就要不停地写很多稿子。据他回忆,当时写了10多个专栏,平均每个星期写三四篇,每篇千字左右。如此,七八个月下来,他觉得有些吃不消。用他的话讲,这类稿件出货比较慢,要花很多精力去查资料,跟圈内的人聊。正好房子到期,他就跑到了北京。



从2008年底开始,姬十三就很少写专栏了。一个是他时间太碎,不太好利用。因为他开始在一个美资的百科网站上班,而且科学松鼠会的管理工作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另外,他不知道如何拒绝约稿,接下活来却完不成,自己心里又很难受,所有后来干脆不写了。严格地讲,这是他的第一次变脸。但是他说,“这个转变有些被迫”。



他开始想着把科学松鼠会做成一个伟大的NGO。去年他们举办的科学嘉年华活动,让北京之外的科学爱好者因为不能到场而几乎“由爱生恨”,姬十三梦想中伟大NGO的影子,似乎也正在经历从黑暗到光明的渐变过程。



然而,姬十三的第二次变脸也由此开始揭幕,连他自己都说,“每年都在变”。他开始涉足科技新媒体的商业创业,果壳传媒就是这么来的,主要包括果壳网和果壳阅读两部分。从商业中获得的收益将会抽取一部分反哺公益,他们把公益那一块(包括科学松鼠会在内)集体打包成一个叫做“哈赛中心”的NGO。



外人替姬十三捏把汗,担心变脸是否会对他造成困惑,他的回答让人觉得这个担心有些多余,“我一直是在做科学传播,从高中毕业至今,从来没有变过,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推进。在这个框架里,身份的转变不会有太大困扰。”但是他还是想着明年或许能再次把专栏写作给拾起来,固定写一到两个好点的专栏。



在谈到这么多年来他做的事有什么意义时,姬十三说:“推动了科学领域在中国的发展。”然后他又补充了一句,“这话,我觉得可以讲。”因为他觉得很多人因此或从中得益,或被改变。惟一让他觉得遗憾的是,“这些年没攒下什么钱。”

产品服务升级,如需试用本功能,敬请移步至睿兽分析

跳转至睿兽分析打开 知道了,下次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