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杂志 文/左右
左右:入行数年,公司看了几百家,投了十来个,退出几个。有感于每天所见创业者之执着与艰辛,出此专栏。
不要觉得风险投资是个神秘的行业,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是三头六臂的。其实,这是一个门槛最低的行业。因为,任何人只要手里有一笔钱,看了几个项目,就可以宣称我是做风险投资的了。
现在你若是有机会在行业会议里走一圈,会见到一批年轻稚嫩的面孔,千万不要因此就小看了他们,以为是些大学毕业生想在圈子里找份工作。他们中不乏某某基金的主管合伙人,或是董事总经理,掌握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拍板做上亿元的投资,眼睛都不带眨的。当然,令人羡慕的是他们得益于有钱的爹娘。
还有一个误区:你肯定觉得年轻的是新手,那脸上多几道皱纹、饱经风霜的就是令人尊敬的投资前辈了。也不尽然。圈内有不少其他行业转来做投资的,年龄一大把,工龄也一大把了,可是投资才刚刚入门。最糟糕的是,他们不是带着学徒的心态进来,因此经不起失败。H君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H君在政府部门苦熬了近20个年头,同班同学们,当年下海的不少发达了,没下海的,有几个也已经混到了处长。就自己,虽然抱着个铁饭碗,却一直没太大长进。谁知就在不惑之年的第三年时来运转。H君所在的部门老总搞了一笔钱,打算做投资,因为H君是部门惟一有财务文凭和经验的,就被拉来做投资了。
H君摩拳擦掌,发誓干出一番名堂。谁知忙活了一年看了几个案子,不是没抢到就是没人要,到年底一笔钱还未投出。正在绝望感叹天生我才没有用之际,偶然碰到的小学同学给介绍了李某某,李某某又给介绍了张某某。张某某替一家出名的基金工作,看在朋友的朋友份上,介绍了自己基金投的一家公司ABC。ABC在做C轮的融资, 他的A轮、B轮投资人都是大品牌基金,虽然收入还未上亿,预计这新的一年有成倍的增长。好几家基金显示了兴趣。吸取以前的教训,H君迅速开出最高价,将案子抢下。
胜利的喜悦还未享受多久,现实的打击接踵而至。投资是二季度初完成的,当季ABC就被一个穷凶极恶的竞争对手以不合理低价抢了单,接下来,下半年又赶上了经济危机。H君觉得所有的霉运都被他赶上了,难道第一个投资这么快就宣告失败?
他开始怪公司,怪张某某欺骗了他。在董事会,在私下的会谈,在很多场合,他能做的就是找茬,挑错,发泄怨气。他的自信受到了打击,甚至有些失去了理智。公司管理团队在危机时主动提出大幅减薪,H君讥讽说:“他们肯定私藏小金库,有其他赚钱的办法,要不为何主动提出减薪?”董事会成了菜市场,有的只是喧闹,没有信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像H君这样的人并不少。投资跟风,出手草率,不为自己的投资负责任。患得患失,一旦遇到逆境,不问青红皂白将责任推到公司身上。如果公司团队将精力每天都用在应付投资人身上,哪还有时间来看市场,管运营?哪还有什么动力没日没夜地干?
成熟的投资人知道投公司不是炒股票,今天涨明天跌。一定要有长期的心态,一定要看公司的基本面。他们知道如何激励团队,用股权,也用信任。该管时出手,不该管时放手。是公司的问题,帮它解决;不是公司的问题,共同面对。
做公司,像推车。顶着风,冒着雨,在大多是泥泞、崎岖的小路上独行。你需要的是助力,而不是另一股阻力。所以,投资人的选择很关键。选择不能看外表,看年龄,H君给公司的教训是惨痛的。选择也不能单看估值,过高的估值往往意味着没有达到预期的代价也更大。
不要以为钱都是一样的,拿谁的都是拿。要了解投资人品牌,他们通常有没有资源帮助公司发展,有没有意愿花时间来帮助公司发展,有没有良好的心态和素质。品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一般不会骗人。即使是好的品牌,也要了解谁来管理这个项目,他同时在管理的有几个项目,他在圈内的声誉如何,他的性格特点如何。
花些时间,做些了解,以后少吃些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