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杂志 文/刘岩
十多年前,互联网大潮到来之际,各地电信运营商建立了大量的电信热线类网站,为地域用户提供入门级本地服务,如上海热线、天府热线等。但今天,这些老牌门户网站的地位正逐步被削弱。相比之下,以社区形式发展起来的一批地方网站却做得风生水起,笼络到本地绝大部分网民的芳心,并逐渐成长为本地市民的门户网站。
杭州19楼:报网互动的社区门户
19楼是向杭州用户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故、感情问题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平台。成立于2001年,最初是作为《都市快报》网站论坛的身份出现,由《都市快报》的几名编辑开启BBS之旅。论坛创立之初,拉风E派、咖啡教室、情感沙龙、BB大卖场等版块人气火爆,吸引大量读者参与。
2006年,受益于杭报集团启动数字化发展战略,19楼才得以进行公司化运作,并开始了线下活动。之后,在论坛产品的基础上新增个人博客、互助公社、金币频道、资讯频道、实用信息等多个产品。随后,网站正式更名为“19楼互动生活空间”。
19楼盈利模式分为三大部分:网络广告投放、线上线下的互动营销广告成为19楼网站的主要收入;其次是一些综合性的网购业务,通过竞价排名,实现营收;第三则是增值业务,网站通过为会员提供增值业务,获得收入。
截至2010年12月,19楼拥有900万注册用户,日均页面访问量达1580万,每日独立访问用户达112万人次。随着本地品牌的逐渐形成,背靠杭报集团的19楼开始向其他地区辐射,现在已经完成向长三角近30个城市的辐射。
厦门小鱼网:互动的电子商务模式
在厦门本地,“有困难找小鱼”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初的小鱼网是公益性网站,从2003年到2006年间,小鱼网一直遇到的困惑是如何从公益社区到商业化运作。跟其他社区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网站不是开放注册,必须有邀请码才能进入社区,即老会员通过一定积分换取邀请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邀请新会员。此外,非会员也可通过参加线下活动取得邀请码。论坛账号跟会员手机号码是绑定在一起的。会员如果想享受网站的特殊服务,必须上传身份证,经过审核认证。
在2007~2010年之间,小鱼网一直在探索行业媒体的挖掘和互动营销平台包括区域性电子商务。2008年,小鱼社区改版升级为小鱼网,此时的小鱼社区更像是门户网站。小鱼社区“分享本地以外的”资讯,内容涵盖日常生活、交通、时事新闻,这些新闻全部是网民第一时间贡献。此外,他们还提供房屋租赁、美食、交易等服务。现在,小鱼网有超过54万注册会员,页面的日PV量超过380万,平均每日的发帖量超过8万篇。
常州化龙巷:社区媒体化
没有强势的集团支撑,也没有雄厚的资金,面向400万人口的常州门户化龙巷是创始人钱珏2006年从零做起的,现在,化龙巷注册用户近40万人,超过本地其他网站用户总和,论坛每日发帖量近6万,每日的PV超过250万。
起初,化龙巷以美食版为突破口做消费经验分享的社区网站,营销方式为QQ病毒式营销,赢利点为广告和折扣手册。现在婚嫁、母婴、汽车、家装等版块为网站的核心内容。
化龙巷的主要收入为广告收入和线上、线下互动营销。为增强盈利能力,化龙巷的改版围绕挖掘社区的媒体价值和电子商务价值展开,使社区内容的表现力与广告、活动收入更好地结合;借助SNS的理念,对社区的内容交互进行改造;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跟淘宝、淘链接、淘画报等合作。化龙巷未来将沿着媒体化、电子商务化的路子发展。
《创业邦》杂志 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 刘二海
无论是新闻还是分类信息,抑或是社区,地域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美国的发展来看,很多人通过浏览本地报纸的网站来获取新闻,而非全国性的网站。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是Craig Newmark于199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创立的。它是一个网上大型免费分类广告网站,目前覆盖全球约570个城市,运作得非常成功。全国性的大型网站AOL旗下也有两个本地新闻相关网站,一个是Inside.in,另一个是Patch.com。可见本地新闻、社区应该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地网站可以分成很多类,比如:分类广告、本地门户、本地论坛等,很多网站还是混合型的,这里统称本地社区。
中国当前的阶段还是几个全国网站主导网络,地方社区还比较弱。早年的信息港、热线一般经营都不太好,体制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可能是本身从电信起家,对新闻、社区经营并不在行。但还是有几个网站有不小的影响力,比如:上海热线、天府热线等。腾讯在地方合作上也有建树,大渝网是腾讯和重庆商报的合作。很多媒体建立自己的独立网站,比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控股、南方都市报系旗下的深圳市奥一信息网有限公司(简称奥一网)。可以看出,国内很多企业也很注重本地社区的发展。
说起本地社区,有一股新的势力正在兴起。有的是从报社网站起家,比如:杭州的19楼。有的就是草根创业,比如:常州化龙巷。至于厦门小鱼,原来则是一个公益网站。这些网站逐渐成了本地人生活离不开的社区。笔者不久前去杭州出差,从机场乘出租车,偶然问司机师傅平时上什么网?回答:19楼。看来覆盖的人群还真是很广泛。
互联网在中国商业化发展已经有15年的时间,从开始的门户网站,到后来的垂直网站,再到大型社区,本地网站一直发展得不是很有起色。这可能与互联网的渗透路径有关。网络最早还是从IT人开始的,逐渐渗透到年轻人,再到主流社会。全国性的网站比较容易汇聚全国范围内的网民,只有等到本地网民基数足够大了,本地网络的发展才成为可能。从收入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即使现在,本地社区的收入也还是比较有限,更不用说几年前了。
关键点
本地社区主要的客户是本地人群,所以本地互联网的渗透率是本地社区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本地社区还是有本地门户的特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是这类网站健康发展的基础。
从栏目上看,本地社区主要涉及本地人购物、餐饮、汽车、房产、招聘、分类等。
本地社区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最终会冲击各地早报、晚报。当然,也可能成为早报、晚报转型的机遇,毕竟本地的竞争者还没有全国大型网站的实力。
中、小城市的地方社区潜力是有限的,可能需要通过整合来提高集中度,但这个操作并不容易。
地方社区的发展可以和全国垂直网站相结合,比如:地产、汽车、旅游等。这对于垂直网站和本地社区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垂直网站在行业上非常专业,本地社区对本地市场有非常强的渗透。
地方社区可以与全国的社区网站合作,比如:人人网、新浪微博等。这可以节省平台建设费用,同时使得本地社区的用户也可以更大范围内交流。
本地社区可以和本地的很多线下活动相结合,比如:促销打折、结伴出行。这比全国性网站有更强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