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
帮助创业者成功
快鲤鱼公众号二维码
快鲤鱼
发现最前沿的创新公司
毒舌科技公众号二维码
毒舌科技
「毒」立思考的科技媒体
创业邦学园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学园
创业者一站式成长平台
创业邦 > 《创业邦》杂志 > 2012年07月 > > 魏武挥:中国缺少技术派创业者
上期封面
历史查询:

魏武挥:中国缺少技术派创业者

  技术可以被借鉴,但运营很难。


  《创业邦》杂志 文/魏武挥


  专栏作家介绍:


  魏武挥:新媒体观察员、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


  网上流传过一张图,大意就是美国的startup公司人很少但价值却很高。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Instagram,区区十来个人,就卖了10亿美元。而国内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感觉上都是员工众多。要这么多员工来做什么呢?其中一个用途就是“以人运营”。


  这大概就是国内外两条截然不同的创业道路。准确点说,美国公司更倾向于“以技术为核心”,大部分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做;中国公司则更倾向于“以人为核心”,靠人力运营,吸引用户,逐步成长。即便到了有所成的那一天,依然是人力运作。比如说,著名的“杜甫很忙”这个事,就有新浪员工坦承这是他们自家策划出来的话题。


  从情感上讲,以技术为主去推动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总会获得更多的赞叹,这和互联网就是个技术工具是有关的。而用人力运营去做的,则会换来一句“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特别是在一些媒体类产品,比如微博,说的好听叫“策划”,说的难听的,那可不就是“炒作”吗?


  说到微博,就不得不以它为例来做一个分析了。从技术角度讲,新浪可能投入了不少底层的技术,但在用户层面,的确看不到有什么新技术在被使用。事实上,连微博搜索中的一些很简单的中文分词它都欠奉。但新浪有十多年的网络媒体运营经验,搞话题是强项。于是在新浪微博上,你永远不会缺少话题,有些是自然生成,有些,的确是有意为之。


  运营为主,新浪是一个很典型的产品。技术为主,在中国,最典型的莫过于豆瓣了。无论是豆瓣猜,还是豆瓣电台,都有技术底蕴在里头。豆瓣小组(部落)也并不缺乏话题——“杜甫很忙”的发源地之一其实也有豆瓣,并不是只有新浪微博——但豆瓣官方对此似乎从来都是视而不见。早期杨勃(豆瓣创始人)如何压榨一台服务器性能的故事被圈内人津津乐道,似乎这才是互联网公司该做的事。


  我们就事论事,豆瓣的确是一个异类,这个“异类”异类到什么程度呢?做了很多年,没有任何一个巨头(哪怕就是卓越、当当这种离它最近的网站)去“借鉴”它。因为豆瓣当时的主体不过影音书三项,盈利模式只建立在在线书商的回佣上。当社交网络兴起,几个巨头纷纷介入时,豆瓣已坐拥数百万用户且拥有了良好的口碑,相当难以“借鉴”了。


  但在我看来,大多数startup项目并不见得有豆瓣的那种时间上的“运气”。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纯粹利用技术来做产品的,是很容易成为借鉴对象的——毕竟太多的互联网技术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独家之秘。技术可以被借鉴,但运营很难。毕竟天底下的代码长得都是一样的,但运营背后的人,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归根到底,我大概属于“运营派”这个阵营。这倒不是说轻视技术,而是在实际得不能再实际的商业江湖里,对运营侧重一点,是一个比较好的“防借鉴”之术。有一次我和一位腾讯的员工交流,他感慨腾讯微博起步每晚一天,就会被新浪拉开一年的距离。这和腾讯那种“I come,I see,I conquer”的风格极不相称。说到底,新浪那种运作话题的能力,实在是腾讯无法“借鉴”的。

产品服务升级,如需试用本功能,敬请移步至睿兽分析

跳转至睿兽分析打开 知道了,下次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