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琳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山水相映”,“山水城林”一直以来都是南京“拿得出 叫得响”的城市第一名片,满城透绿的生态特色与十朝古都的人文特质相互交融、相映成趣,造就了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位于南京城区核心地带的玄武区,则是南京山水城林集于一身的特色标志区。自东晋以来,玄武就是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京名副其实的“城市文化客厅”。随着时代脚步的快速迈进,这样一个以生态风景而著称、以文脉悠久而见长的主城区也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巨大挑战,它的二次创业梦想如何实现?
“玄武区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掣肘:比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物容积率、高度都有一定限制,在产业发展的后续空间上存在明显不足”,玄武区委书记储永宏说,“要实现发展可持续,就必须要创新驱动,鼓励创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2011年召开的区第十次党代会上,玄武区提出了大力实施“创新玄武、文化玄武、品质玄武、绿色玄武、幸福玄武”五大发展战略,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以空间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为导向,着力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力,使全区发展更加全面、更为协调、更可持续。为整合丰富资源,玄武区还拿出“一园四极”的方案,“一园”就是“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休闲旅游区,“四极”则包括新街口核心经济区、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孝陵卫生态科技绿谷、红山北部新城核心区四个增长极。通过大力建设“一园”,统筹推进“四极”,形成核心支撑、东部先行、北部崛起、全区超越的发展格局。
蓝图已经绘就,那么,梦想如何变成现实?实体空间受限、有形资源匮乏,是玄武实现跨越发展最大的困难和挑战,而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历史机遇,则为破解这一瓶颈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创新驱动的主体在企业,而创新型企业的核心在人才,人才特别是高层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引擎。储永宏书记将目光投向了玄武区的另一项丰富资源——科教人才资源:“这是我们最突出、最根本的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很突出。”玄武现有普通高校12所,占全省的10%,其中,江苏入选国家“211工程”的11所大学中,玄武有3所;入选“985工程”的2所高校中,玄武有1所;全省的98名两院院士中,有29人在玄武。另外,玄武区还有30个中央及省部属科研院所,32个省级以上企业科技研发平台,8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自然与人文交织,历史与现代融合,赋予了玄武独特的城市禀赋和资源优势,也为玄武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持久的增长动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不过,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谁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2011年7月,南京市提出了“创业人才321计划”(下简称“321计划”),即:用5年时间,大力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加快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321计划”的推行,使玄武走“人才引领”道路的决心更加坚定:把创新型的人才找到,产业才能真正有生命力。谁能够培养、集聚、用好高层次创业人才,谁就能抓住区域发展的主动权、占据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人才优先、以用为本”,要实现人才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要让“创新”快速转化为“创业”,政府的助力必不可少,明确的导向、良好的服务、有效的政策以及完善的制度环境,都是政府部门的“责任田”。2012年,围绕人才这一全局性工作,结合“321计划”,储永宏书记提出了“345”的工作路线图,即:抓好三项重点工作,把握四条优先原则,举全区之力推进实施五大计划。
——三项重点工作:一是聚焦特定的人才,谋定引才之略。围绕产业做强人才,围绕人才做强团队,围绕团队做强配套;充分理顺外引人才和内生人才的关系、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的关系以及高端人才与辅助人才的关系。二是聚焦特定的政策,夯实招才之基。立足玄武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力促政策更加“合群”;立足人才发展的需求,力促政策更加“合拍”;立足玄武区情实际,力促政策更加“合情”,切实形成更加细致、更为规范、更具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三是聚焦特别的环境,营造聚才之势。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打造高品质创业载体,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为高端人才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四条优先原则:一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在保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比例安排人才资金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二是人才知本优先积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实现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围绕产业发展导向,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知识结构,充分释放人才科学配置的“结构效能”;四是人才环境优先创造,营造更加适宜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使玄武真正成为人才创业的热土、生活的天堂、成长的乐园。
——五项创新计划: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计划,计划到2015年,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220名;培养科技创业家16名;集聚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7名;集聚省“双创”人才93名。二是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计划,加快大学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到2015年建设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20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配套互补、有机衔接的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体系。三是科技创新企业培养计划,目标是到2015年,培育10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超过100家,带动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0个。四是科技金融发展计划,构建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跟踪服务机制和企业上市“绿色通道”。计划到2015年,自主培育3家企业完成上市全部工作,2家企业完成新三板上市,10家以上企业完成上市辅导,15家左右企业进入辅导期。五是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计划到2015 年,主要指标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全区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分别达到14890件和7080件,专利授权总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分别达到7050件和2760件。
早觉而先行,谋定而后动,当玄武的人才大计确定后,徐庄软件园在全区的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全区“四极”之一的徐庄软件园位于玄武区东部,东临南京主城的东大门,西望钟灵毓秀的紫金山,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园区的发展被称为“十年磨一剑”,2002年立项,2005年开始建设,经过数年的发展,徐庄已迅速成长为集研发、孵化、生产、交易、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软件信息产业及出口园区,名列“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示范园区”。“可以说,徐庄软件园吹响了玄武创率先大业的号角。”储永宏书记说。
作为玄武的组成部分,徐庄同样具有“山水城林”的自然禀赋,园区采用了“无线设计”,上空完全没有任何电线,没有火柴盒式的办公楼,不像产业园区,倒像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区。园区管委会的管理理念是生态至上,用徐庄软件园管委会张仲金主任的话总结,既“近”(近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又“静”。多年前的规划无意中为人才引进埋下了伏笔:在管委会与入驻的海归高科技人才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是因为环境而选择这里,他们认为从办公室往外看很像在美国,甚至仿似身在硅谷,“他们很明确地提出,并不喜欢高楼林立的感觉,做软件行业,就需要一个开阔的有灵感的地方。”
从创业的角度继续延伸,园区内,先声药业、途牛网、赛特斯网络、博兰得电子为代表的公司发展迅速,仅创办三年的赛特斯网络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在储永宏书记的带领下,以“孵化”为主的徐庄软件园将向孵化器与加速器结合的方向发展。“如果只是简单地孵化器,可以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园区自身的发展也会面临限制。让孵化企业进入加速阶段,进而寻求上市,可以使园区的发展更健康。创业这件事,成功率肯定不是100%,也可能只有10%、15%,但是只要成功10%或者说成功20%,对于企业、对于我们都是极大的推动。”储永宏书记说。
迎来更多初创公司、辅助既有的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这将为园区管委会带来挑战。2011年底,张仲金从玄武区发改局调任徐庄软件园之后,这位新晋掌门就提出了他的口号,“把企业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他要求管委会的管理做到“菜单化”、“晒太阳”,把企业提到的需求当作任务列出来,逐一解决;隔段时间就要开诚布公地讨论工作进展;而且不论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只要有企业找到,自己就要成为唯一且紧跟到底的问责人。在他就任后,立即利用大量时间走访园区内各家公司,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并根据园区产业现状做出政务努力。例如,引入科技部门、专利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驻扎园区,构建起一整套完整的版权保护措施,并以此为契机成功获得“全国版权示范基地”称号,真正为园区众多软件类企业解决版权、专利问题,让创业者安心于项目研发推进,心无旁骛。
“我们面对的各类转型,其实都是理念的转型,归结于究竟能否为企业发展解决问题。我们希望尽可能改善政务环境,为创业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张仲金主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