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免费,用户那一头,依然是在“算账”的。
《创业邦》杂志 文/魏武挥
专栏作家介绍:
魏武挥:新媒体观察员、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
一位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个社交网络的startup项目。这位社交网络的创始人认为,人是有多面性的。比如这位朋友,既有IT专业人士的一面,也有创业者的一面,更有一面与前两面毫无关联: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在项目创始人的眼里,需要有一种网络服务能让人呈现多面性,并在不同的“面”上结交不同的朋友。这个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体育运动爱好者和IT从业人士,在一个人的社交网络中并不是同一个维度。
我以为,这个项目可能是受到google+的启发,因为后者有一个所谓“圈子”的概念,用户可以指定某个圈子向它分享自己的内容而不给其他朋友看。这是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的情景:有些话我们只想告诉某几个朋友。然而,这种如此符合现实场景的东西,在这类网络服务中,并不见得讨好。
大致推想一下在微博中的用户行为:发一条微博(或转发),直接按“提交”,就完了。而在那个创业项目中,用户发一条信息,还得选择在哪个“面”上发——项目创始人看来很珍惜自己这个“多面性”的想法,故而用户必须选择究竟是哪个“面”。话也要说回来,如果“哪个面”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这个产品在诸个大的社交网络前就一点生存空间都没有了。
用户得到的是,一个可以告诉这个人而不告诉那个人的服务。用户付出的努力是,每次提交一个信息时,还得费神琢磨提交到哪里。这就是本文标题所谓的:10分的努力与5分的获得。这5分的获得有没有意义?有的。但在需要10分的努力下,这个5分的意义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没有人愿意做亏本的买卖,即便是在免费的网络服务上。用户的琢磨和费神,也是一种“成本”啊。
大多数创业项目其实都是以某个比较大的、水平的或者已为很多人所知的服务上为起点。项目创始人意识到了那些已有服务的缺点,自己的项目所秉持的理念似乎是可以弥补掉这个缺点的。这是许多创业项目的初始逻辑。但用户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才能弥补掉这个缺点呢?由于网络服务通常都是免费服务,故而这个问题被很多人忽略掉了。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在他的书中就提到了类似的用户成本:迁移成本。比如说,我现在能够架设一种搜索服务,它比百度在搜索结果上更精准10%——这是很有价值的事,但却不是一个有商业价值的事。为了这个10%的提升,用户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来迁移,这个努力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而是习惯。吴军称之为“好一点”的服务,但这种服务,商业成功机会很小。
本文所提到的其实也是类似的问题。创业者在推出一项服务时,可能过于聚焦于这项服务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而忽略了这样一种成本:用户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即便是免费,用户那一头,依然是在“算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