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
帮助创业者成功
快鲤鱼公众号二维码
快鲤鱼
发现最前沿的创新公司
毒舌科技公众号二维码
毒舌科技
「毒」立思考的科技媒体
创业邦学园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学园
创业者一站式成长平台
创业邦 > 《创业邦》杂志 > 2012年11月 > > 2012中国最佳创业城市
上期封面
历史查询:

2012中国最佳创业城市

  为什么是它们——节选自《2012中国最佳创业城市报告》


  策划 | 创业邦研究中心


  文 | 刘若楠



   “创业”是目前中国热门城市的热词。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力支撑。创新和创业有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有PE、VC和天 使们的推波助澜,更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勇于实践。鉴于此,为了给创业者们更好的创业地理定位的参考,历时近九个月,创业邦研究中心进行了创业与城市的相关 性调查研究,推出“中国大陆最佳创业城市20强”榜单。该榜单着眼于中国大陆最重要的20个创业城市,致力于评估中国经济、商业、政策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变 化将如何影响这些城市的创业走势,为各创业和政策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大陆最佳创业城市排行榜”以创业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背景基础,重点参考城市发展的三个维度,城市经济活力、城市创新能力、民营企业活力。


   城市经济活力,是指城市经济发展的活跃度和可持续增长能力,指数由该城市的GDP等指标加权计算而得;城市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创新体系的配套协调、 纵横整合等能力,指数由普通高校及在校生数量、专利等指标加权计算而得;民营企业活力是指企业作为有机体,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整合资源和创新成长能 力。


  榜单评价对象为中国大陆2011年GDP过2500亿的城市。数据主要来自2010-2011年国家统计数据、省市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政府官方数据以及清科集团和其他部分专业机构的数据库。其中关键的指标数据均采用2011年数据,个别指标采用调查时点数据。


  榜单特征分析


   1进入创业城市20强的榜单中,从行政级别的角度来看,所有直辖市都进入20强,占榜单的20.00%,北京、上海分列第一、第二名;目前5个计划单列 市也都进入20强,占榜单的25.00%;7个省会城市进入榜单,占比35.00%;4个地级市进入20强,有3个来自于江苏省,1个来自于广东,占比 20.00%。(图1)



(图1)


   2从省分的分布来看,取得前三甲的分别是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摘得头筹的是江苏省,共有4个城市进入20强,占比20.00% ;其次为广东省,有3个城市入选20强,占比15.00%;位于第三名的是浙江省,共有2名城市进入20强,占比10.00%;其次四川省、陕西省、湖北 省、湖南省分别是其省会城市进入20强,各占5.00%;山东省、福建省与辽宁省分别由其更加活跃的地级市青岛、厦门和大连进入榜单。(图2)



(图2)


   3参考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经济区域最新的划分办法,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从区域体征来看,20强的榜单中,东部地区表现 抢眼,该地区入选20强的城市遥遥领先于其它三个区域。东部地区共有14个城市进入20强,包括3个直辖市,占榜单总比70.00%;中部地区为湖南、湖 北两省省会城市进入20强,占比10.00%;西部地区有3个城市进入20强,占比15.00%;东北地区的大连进入20强名单,占比5.00%。(图 3)



(图3)


   4东部区域开发的历史比较悠久,技术力量较强,人才素质较高,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从更细致的角度看,目前中国的东部已经形成三个在经 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圈,即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远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上。(图4)



(图4)


  在整个20强的榜单中有12个城市来自于这三个经济圈。来自于京津唐地区的是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占这三个经济圈的16.67%,来自于长三角的共7个城市,占比58.33%;来自于珠三角的为3个,占比25.00%。(图5)



(图5)


  [page]北京:每月成本从30万到300万[/page]


  在北京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在北京待三天可能比在成都待一个月学到的东西还多;但是从成功的概率上讲,可能北京的概率更低。



  口述 | 力美互动创始人 舒义 整理 | 翟文婷 摄影 | 张勇


   在力美之前,我创业的两个公司都失败了。2004年我还在成都上大一,做了一个类似博客的东西,当时在美国Web2.0的概念也刚刚火起来。那时候创业 都在玩概念,但是成都玩概念的人少,整个圈子搞Web2.0的大概也就十几二十个人。这一拨公司差不多在2006年都死掉了。原因有两个:一,在当时 Web2.0就是个概念;二,当时成都没有VC的环境。


  有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2007年,IDG有个投资经理来成都参加四川互联网大会。在场的100多位创业者全部围上去,就像现在见某个基金合伙人的感觉。我记得那一拨只有一家叫“捉鱼网”的公司拿到联创策源的两三百万美元的投资,当时觉得好牛。


   2007年我开始代理网站的广告。最早代理的是成都吃喝玩乐网,当时一年的收入大概20万元,现在差不多100万元。2008年,代理腾讯在成都的广告 收入大概是1500万,去年差不多涨到了6000万元。所以我感觉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了,2009年我开始考察想来北京。


   来 北京之后,公司发展也挺快。2010年初到北京的时候,团队不到30人,当年的业绩是4000万元。2011年A轮融资完成,当年的业绩接近1亿元,团队 规模发展到100人;2012年我们又融了B轮,加起来共拿到2000多万美元。今年我们的收入可以接近2亿元左右。这样的增长不算太夸张,但是也不算 差。


  在北京和成都都待过之后,发现这两地的创业环境差别还挺大。


  在北京生存,需要很强的融资能力


   北京能产生创业的氛围,这很重要。如果在一个城市你做在别人看来完全不着边的事情,你是很孤独的,但在北京就不会。另外,北京这边有资金,客户和媒体都 在这边。刚来的时候我到处参加各种会议,平均一周参加三四个,当时艾瑞的年会、互联网大会都办得挺好,每个会我都自己掏钱买票。在北京真的能学到很多东 西,比如在北京待三天可能比在成都待一个月学到的东西还多。这跟去美国硅谷的感觉是一样的,因为那里有想法的人更多。


  但是从成功的概率上讲,可能北京的概率更低。在北京创业的好处很多,弊端也越来越多。


   先说成都,人力成本真的很低。我在成都给一个游戏公司投了几十万元,熬了三年,没有再融资也活得好好的,团队的核心成员一个都没走。两年前,成都核心的 iOS程序员,月薪在2500到3000元。成都的环境更适合做开发,比如明确的游戏开发任务,人员不浮躁,没有挖人的现象。


  相比之 下,北京的人力成本太高。两年前,一个核心的iOS程序员月薪就在2万块,和成都将近10倍的差距。仅仅在两年前,我们公司的最高工资是8000块。我当 时觉得好心痛,基本上恨不得天天盯着他做好多事情。当时跟了我好多年的一个核心人员,被一个很大的互联网广告公司用8000块挖走了,我当时给他的月薪是 3000块。


  现在在北京,我们公司核心的程序员月薪在3万元,一般的也要1.5万元。从百度那些大公司招来的人,动不动就要求年薪四五十万,而且还要有期权留住他。核心的销售,月薪也基本在1.5万到2万元之间。


  另外,北京的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很多公司融了钱就挖人。我每发布一次融资消息,就有几家猎头同时找上我。我经常开玩笑,如果我没有创业就干猎头,猎头是最赚钱的生意了,不停地从企业间把人挖来挖去。


   如果要挖一般都从大公司找人,大公司本身给的钱就不少,你只能付更多的钱给他。我们公司名气大了后,还有公司来挖我们的人,我们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留 住他们。公司只有几十个人的时候,还可以靠感情维护,但是几百个人的时候,不可能跟每个人关系都很好,让每个人都认同你的价值观。


  还有很多人靠频繁的跳槽增加自己的履历。在一些招聘网站,我经常能看到力美的员工每周都在更新简历。如果你跟他们聊,他们好像也没有辞职的打算,但是他随时都在等待新的机会。因为大家都有生存的压力。


   再说办公成本。最早我们在东四环外的大成国际办公,200平方米,每月2万块。我当时觉得好贵。我们之前在成都最市中心的一栋写字楼,面积一样大小的办 公室,月租金3000元。去年,我们在北京重新租了一个办公地点,月租金8万元。现在租下的一层楼,每月差不多30万元,一年光房租成本就要花掉400万 元。


  还有社保、公积金之类的,以前基本上能省就省了,就交最低限额的那种,现在全交。因为我们这种完成两轮融资的公司,将来的目标就 是 上市,必须要接受考核。如果全部都核算,2010年我在北京整个公司每月的开销大概在二三十万元,现在大概是300多万,翻了差不多10倍。


   在北京创业,交通问题是不能不提的。因为我们团队是商务背景出身的缘故,来北京后一直在东边办公。东边毕竟繁华一点,更符合商务环境。海淀是开发性的环 境,偏技术型的公司在那边比较多。如果现在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去海淀,我是不去的;如果一定要去,我一定会把要在海淀办的很多事情安排在同一天。因为我从 这边开到海淀至少一个小时,如果遇到高峰期间回来,要花两个小时,一天花三四个小时在交通上,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浪费。


  北京的竞争也太 激 烈,杀价格,搞得大家都不赚钱。我发现凡是能规模化的东西都不赚钱,团购、电商都是能标准化的,不赚钱;游戏不是标准化的,每款都有自己的特色,很难模 仿,所以能赚钱。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就是降价,没得钱赚就只能靠融资。所以我觉得,在北京创业,融资变成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北京适合创新型项目


  如果是要做开发性的东西,我不建议创业者来北京。比如你要开发一款大型的网游,想清楚后,就到成都去开发。二线城市公司的存活率更高,我在成都投了五六家公司,没有一家死掉的。


  如果要做那种创新性和需要一定商务环境的项目,放在北京很合适。比如国外一些很新的概念,像Pinterest这种,一定是北京先接触到。而放在成都可能想不出来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也没人交流。


  如果你是年轻人,想学东西,尝试机会,拼一下,就到北京来,北京还是创新型和概念性的项目比较多。


  北京创业聚集地 中关村


  代表公司:杀价帮


  什么样的人在这里创业?


   有两拨核心群体在中关村创业。一是传统的IT从业人员,像京东这样的3C产品渠道商,华北地区的公司也会都来这边进货。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在分销渠道这个 领域创业了。还有一拨是像创新工场、车库咖啡这样的新兴创业者。因为在这里能找到全国的互联网行业风向标,以及交流氛围。比如创业咖啡馆很多,以及各种展 会和行业会议。


  住哪儿?


  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很少在中关村附近租房,租金太高。他们基本都在地铁沿线较远的地方租房,成本比较低,比如石景山、大兴、西苑、上地和昌平等地。


  还有一些创业型公司在中关村附近的民居办公,创业者也用来居住。这些公司多以网站开发和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为主。这些创业者对办公场地要求不高,以脑力劳动为主。


  吃什么?


  在中关村上班或创业不愁没地儿吃饭,但物美价廉的地方很稀缺。午饭要么在大厦的食堂解决,要么在周边小饭馆。我们公司聚餐常去的地方是眉州东坡酒楼,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口味。有时候也在雕刻时光和避风塘开会。


  交通如何解决?


  北京的交通,你懂的。地铁是最有效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花在路上的单程时间至少要1小时。


  创业须知


  中关村的租房价格层次不齐,如果要在此办公的创业者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找。商住两用的房子适合办公,成本也低。


  [page]PPTV姚欣:上海的一站式服务做得最好,没有之一[/page]


  企业最终能否做好,选择合适的创业地点只是外因,不是最核心要素,关键还是靠团队和商业模式。



  口述 | PPTV网络电视创始人兼总裁 姚欣


  采访 | 刘岩


  摄影 | 汪旭东


   我最开始创业的地方在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宿舍里,非常怀念那个环境,因为我觉得那里更像硅谷式创业,比如Facebook的校园创业,惠普、谷歌的车库 创业。Facebook最开始解决男生找女生的问题,我们解决的是看球问题。武汉大学城的学生比较密集,有很强的创意和创新氛围,能不断诞生出很多企业。


  寻找新媒体氛围


   2006年,PPTV将公司总部由武汉迁往上海。后来,我们将消费成本相对低、大学生人才密集的武汉作为运营中心;将文化氛围比较好的北京作为媒体中 心;此外,根据业务需求将成都、厦门等地作为销售中心。目前PPTV的分公司或办事处分布在六个城市,基本把中国的主要版图覆盖到了。


  将总部搬离武汉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定位。当时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融资规模和用户规模,首要考虑的是成长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定位和商业模式。我们的定位就是新媒体企业,一定要寻找最适合中国新媒体成长和发展的地方。


   当时我们看到很多新媒体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从上海开始的。比如百视通、IPTV、分众传媒等。选择城市时也跟江南春交流过。分众传媒的起步阶段也得益 于上海有更加灵活、开放的心态。比如,分众传媒最开始在金茂大厦挂广告牌的时候好像是团委给了他一个做精神文明宣传的窗口作为试点。当时虽然体制内推动新 媒体创新,其实也是非常非常难,更别说在政策支持和产业环境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谈新媒体创新。


  我们做互联网电视,毫无疑问既要做互联网 的 技术创新,又要让内容、营销、品牌理念跟传统媒体结合。所以,我们需要寻找新媒体氛围,需要找产业链的上下游和合作伙伴。SMG和分众传媒等都是新媒体企 业的一系列代表。跟这样的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我们的进一步发展,也会让我们发展得很快。上海的大环境不错,更跟国际化接轨,有了跟SMG和上海电 信等的紧密合作,我们的新媒体逐步发展起来,是一个创新。相比之下,北京就缺乏这种活跃的新媒创业氛围。


  落户上海后的意外收获


   来到上海感觉这座城市的效率比较高。第一次到张江办理落户,是在张江路的一个集成办事中心,工商注册等环节都是一条龙服务。当时我们的很多员工要办理居 住证,就直接到浦东市民中心,离公司大概15分钟的路程,所有事情都能一站式解决。看了中国这么多大城市,上海的一站式服务是做得最好的,没有之一。


   上海是中国最早的通商港口,一直非常重视商业化服务和商业化氛围。我自己也是浦东国际人才城的理事,知道他们为吸引人才和优秀企业专门建构了一个组织单 位,为企业提供落地和跟进服务。作为组织内的创业者代表,我也会针对如何将浦东的发展和服务做得更好提一些建议。浦东新区的想法很先进,学习新加坡招商 局。去新加坡一下飞机,你首先能看到的是“新加坡欢迎你”,介绍新加坡的人才政策、招商政策,还有联络方式。他们办公不是在政府大院,而是像在开放式的银 行中一样。所以在国际化服务,特别是政府服务职能方面,上海做得非常不错。


  企业的发展跟创业环境和地方政府的招商政策密不可分,跟政 府 的重视程度绝对有非常大的关系。2008年、2009年,对PPTV来说是转折点。业务发展起来,我们有了一定的营收和市场规模之后,开始考虑上下游产业 链。这同样需要进入资本化运作阶段,还需要更多地跟产业的职能部门打交道。


  2008年4月份,我们成为拿到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 播 视听节目许可证的第一批民营企业,这跟上海的支持和努力密不可分。上海特别鼓励和促进这个行业,还专门成立上海市视听新媒体行业协会,用行业协会的力量呼 吁行业规范、立法和一些相关的配套政策。在协会牵头下,现在每年在上海都有全国的视频高峰会议。这跟马云搞“西湖论剑”的企业行为不一样。此外,中国首个 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也是落户在上海的。这都证明了上海政府对于行业和企业的关怀和支持。


  最近几年政府提出十大产业振兴扶持计划,其中一个是现代服务业。当时俞正声书记专门提到对网络视频企业的支持、扶持和认可。两年前我们都喊上海联通、上海电信给我们的带宽太贵。后面经过跟信产办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后,几个月时间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实际上,企业也能通过政府渠道和大大小小的协会反馈自己的一些意见。上海政府还有张江高科技园区,也成立了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这些都是落户上海后发现的意外收获。


  有待提升之处


   毕竟上海的创业成本比较高,扩张、职业化、场地、招人、用人成本等都比较高。的确,从武汉搬到上海后我们的最大感觉是工资成倍往上翻。站稳脚跟后,我们 还要考虑团队怎样在上海买车、买房、安家落户等生活问题。为此,我们在去年推出全无息贷款计划,这是唯一一家愿意给员工做出这样的承诺的未上市企业。所 以,上海存在一些挑战的地方还在于房价和物价,怎样把房价管理得更好,让在这里辛苦奋斗的创业团队安居乐业。


  其次,政府的一些配套跟实际需求有一定偏差,比如政府有人才公寓,但毕竟还是杯水车薪。另外,希望上海能在人才政策、人才居住政策、人才税收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向创新企业倾斜,给予这些企业更多支持。包括我们公司也在吸引大量的海归人才进来,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


  如何选择创业城市?


  首先,跟企业发展规模有关。比如,武汉更适合本土青年创业,那里物价水平相对较低,不像上海的创业成本那么高。武汉有大量的大学生,不缺人才,比较适合寻找技术开发团队和早期的创业团队。不可否认,寻找高端财经管理类人才可能有点困难。


  其次,跟创业者背景有关。上海可能更适合海归或高管等起点比较高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需要站在上海这种更灵活的国际化平台上,离资本更近,可能利于创业早期就能拿到启动资金,让企业高速发展和成长。


   再次,业务领域也很重要。我接触过很多创业者,有的做清洁能源等生产制造类的行业,尽管企业有研发,但更重要的是制造、生产、物流,他们不一定非得选择 在北京、上海创业。还有很多电商企业或者O2O模式的企业,更多地需要跟传统产业结合,他们其实也不一定非得在北上广城市。但是,我们做互联网的传媒领 域,人才、人脉、资源、资本等90%以上的资源都聚焦在大城市,我们可以选择的城市不会太多。但企业最终能否做好,选择合适的创业地点只是外因,不是最核 心要素,关键还是靠团队和商业模式。


  所在区域:上海张江


  代表人物:“海词”创始人 范剑淼


  住哪儿?


  我看好地铁二号线金科路站附近,房源多,房价低(虽然这几年也在涨)。张江镇附近都不错,合租多在1000元/月以下,还有本地人把房子装修成隔断间,隔音差,但价格更低。


  吃什么?


  公司多数人的选择是去“全家”和“罗森”买冷藏盒饭回来加热吃。园区有多个食堂,中午太挤(要排队20分钟以上才能吃上饭),晚上没氛围,甚至根本没有饭。商务宴请,必须走远些,到浦东八佰伴才像样。


  娱乐去哪?


  张江几乎没有娱乐氛围,要是想打球、游泳可以去“药谷”的健身中心


  交通如何解决?


  我的同事中很多是骑自行车或摩托,因为家离公司5公里之内;或者乘地铁,二号线辐射很广,但是人太多,每天涌出无数人。


  附近的大公司:


  盛大、巨人、51.com、IBM、SAP……我听过一个统计,上海70%以上的IT男子在张江。近几年大公司尤其是盛大有战略调整,收缩战线,很多员工离职进入创业公司。


  为何选择张江:


  1,和美国人很不同。张江有大公司和小型创业公司,有的就在附近买房,中国人住惯一个区域不愿意挪地。选择张江,也帮他们节省迁移成本。


  2,风景不错,楼盖得漂亮,绿化也好。我从美国回来,偏爱这样的环境,不喜欢漕河泾那边的老楼房。


  在张江创业的建议?


  1,选个距离地铁站近的位置


  2,公司配备一台微波炉。


  [page]深圳:山寨之都的另一面[/page]


  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和腾讯、华为、中兴等IT巨头之外,深圳还有另一张名片:设计之都。这是一座中国设计产业最早萌芽和最发达的城市。



  口述 | 字态创作机构创办人、深圳湾国际艺穗节联合创办人 黄立光


  整理 | 严晓霖


  我是广东阳江人,四年多前在深圳开了一家设计公司“字态创作机构”,2010年发起并创办了深圳迄今最大的艺术节“艺穗节”,同时还在运作一个精品男鞋独立设计品牌MINUS ONE。


   来到深圳是因为就读深圳大学。毕业后也曾去到广州工作了一年半,在设计界前辈、“大声展”创办人欧宁的工作室“别馆”(Alternative Archive)工作。但广州的气候特别闷热,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深圳的清透空气、随时都能看到海的风景。于是回来,自由职业了两年左右,开了自己的公 司。


  就设计行业而言,深圳是一个非常先锋的城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便已出现。因为毗邻香港,受到香港成熟设计业的带动和启 蒙。又因为背靠珠三角,本土制造业的聚集衍生出大量的VI(Visual Identity)商业机会。早期许多设计门类都必须仰仗印刷,深圳的印刷业在整个亚太地区都是最顶尖的。


  慢慢地,全国各地的设计人才 都涌向深圳,催生了中国第一个平面设计协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随着设计类型、设计公司越来越多,一些设计师甚至在国际上打出了名 气,代表中国拿到了设计大奖。深圳市政府也开始重视对创意产业的扶持。在中国大部分内地城市大部分人不知设计为何物的年代,深圳从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 到民间的企业都已经对设计不陌生。


  充足的商业机会对我帮助非常大。我的设计公司从书籍设计起步,帮国内一些大艺术家如艾未未还有纽约、伦敦、巴黎的画廊都设计过出版物。后来开始接到越来越多的品牌VI、广告、展览策划、多媒体设计订单,收入也稳定增长。


  作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设计之都”的城市,深圳的创意产业园区有几十个之多,几乎在每个城区都有分布。所在区域的特点不同,园区也在艺术、工业设计、服装等领域有不同偏重。


   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侨城OCT-LOFT,整个创意产业行业都能在里面找到对应。而且与北京的798慢慢演变成旅游景点不同,它是一种工作与生活交融的日 常形态。最早是入驻其中的设计公司会发起一些活动,现在华侨城集团也在主动地策划一些大型节庆,基本全年不间断。其中有许多设计师开的咖啡厅、餐厅、设计 产品商店,比如香港空间设计师高文安开的My Coffee,很有特色,已成为行业据点。我与一些差不多同龄、都在创业的设计师朋友组织了一个“与”俱乐部,不定期开展相关行业从业者的交流活动,经常 就在LOFT里进行。我的独立品牌男鞋也在其中销售,那里能找到全城品味最chic、眼光最刁钻且有经济能力的买家,地位堪比北京的尤伦斯艺术商店 (UCCA Store)。


  是否入驻产业园,通常取决于创业者是否喜欢其中的环境,而非单纯出于商业机会的考虑。就好比我喜欢呆在商业 成熟而不是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所以把办公室设在深圳大学附近,旁边就是南山区的CBD。居住也在这里,紧挨着红树林,风景很好,上下班、购物都方便,而 且丝毫不会影响我发展事业。



  这建立在深圳这座城市特别注重商业规则、同业热衷于交流分享的基础之上。这也是我最喜欢深圳的地方。


   受到香港人契约精神的影响,在深圳做事看的是你的案例、方案、报价,而不是背景、关系。只要有能力,很少会发生出不了头的情况。这跟北京不一样,在北京 越是“大师”就越有接不完的业务,小公司则很难得到做大项目的机会。而深圳很多大品牌都愿意给小公司机会,像我这样没有任何背景的纯草根创业者也能弄出一 番动静来。


  深圳人的心态相对开放,同行甚至不同行业的人都很乐意经常出来一起吃饭、聊天、认识。合作很多,但不限于谈业务谈生意。彼此之间没有过多的竞争,愿意帮着对方说话。很多北京、上海、香港的同行平时根本见不到面,各忙各的,来深圳反而都见到了。


  我的事业目前还比较集中在华南、香港、澳门,处在深圳,往来三地非常便利,半个小时就可以过去开会。这在交通情况不太好的城市比如北京,可能连穿越一个区都做不到。不过,设计产业已经在向北京、上海发展了,我所做的设计师品牌在那里拥有更大空间。


  作为一座太新、太商业的城市,深圳有它的弱点。比如缺少高校,生活和艺术形态单一,文化活动太少。但我仍然庆幸,在事业的起步阶段从这座城市吸收了养分。


  黄立光眼中的理想创业城市


  首先是一个适合你生活的地方,如果生活得不舒服、不开心,很难期待创业获得成功。另外,商业规则要很透明,有契约精神,公平公正,让每个没有背景但有能力的人有机会。相对来说深圳在这两点上做得相对很好。


  深圳的创业咖啡馆


  起点咖啡


  位置:南山科技园南区高新南七道数字技术园A3栋5楼


  创始人:深圳高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特点:政府背景,服务种子期IT项目创投对接,可利用“云计算检验检测平台”、“物联网检验检测平台”、“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W咖啡深圳分店


  位置:南山科技园北区松坪山路1号源兴科技大厦东座1层


  创始人:德讯投资CEO曾李青、清华企业家协会会长杨向阳、华为互联网业务总裁朱波、腾讯视频总经理刘春宁等等。


  特点:互联网行业圈子和沙龙。


  IT茶会


  位置:南山数字文化产业基地201


  创始人:深圳名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CEO郑裕杰(笨伯)


  特点:深圳最早的IT创业沙龙,起源于2005年的Donews深圳IT早茶会,且真的是以喝早茶的形式进行。与深圳市和南山区科技系统有良好合作关系,与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合作运营“创业茶馆”后定期举办接触创业沙龙。


  深圳创业聚集地


  代表公司:FOCAL PRICE


  什么样的人在这里创业?


  整个深圳地区电子领域的创业者比较多,以外向型出口业务为主。车公庙紧靠CBD核心区的西面,交通便利,但是相比CBD每月每平米200元的租金,车公庙的价格是在80到130元之间。所以,这里聚集了很多中小型的创业公司。


  住哪儿?


  在这里上班的大学生一般选择两个地方租房,一是关外;二是几个城中村,比如白石洲、下沙。创业者和高管的居住地则比较分散。


  吃什么?工作餐的午饭怎么解决;聚餐有什么常去的饭馆?


  30%的员工选择中午带饭,如果在公司附近的饭馆用餐,每餐花费在15元到25元之间。FOCAL PRICE的员工常去附近的六千馆、赣味领先、缪氏川菜等饭馆聚餐。


  交通如何解决?


  上下班花在路上多少时间?多少费用?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员工上下班以地铁为主,单程平均花费在2元到5元之间,耗时30分钟到1个小时。


  [page]丁香园李天天:从东北到江南[/page]


  李天天到杭州的原因是有志同道合者愿意跳进来一起创业。


  文 | 曲琳



  在新浪微博上,冯大辉长期置顶的一条是“丁香医生,发现健康”,打开链接是一篇他的博文,介绍丁香园旗下社区“丁香医生”的创立。他的身份是丁香园CTO,现在又加上一个:“一个慢性病患者”。


   2006年,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从哈尔滨迁到杭州,与张进和周树忠组成铁三角,丁香园开始商业化运作。2010年冯大辉加入,他本是电商圈的红人,支付 宝前数据架构师、著名Oracle专家,后来却不按常规出牌,“献身医疗事业”。这次他相当认真:负责丁香园推出的App“用药助手”的宣传;作为一位类 风湿关节炎患者,又单枪匹马承包下“丁香医生”的搭建。


  “丁香园在杭州的一个巨大收获是大辉的加入,”李天天感叹。实际上,李天天到 杭 州的原因是有志同道合者愿意跳进来一起创业,从张进、周树忠,到他们的天使投资人、曼哈顿资本集团合伙人王进,再到后来的冯大辉。在此之前,这是一个学术 气息浓厚的专业论坛,离公司化运作还很远。


  “其实我特别想告诉其他创业的朋友,创业初期在地理位置这个问题上不必考虑太多,在哪里都能活,发展到后面可以搬家,或者设立办事处。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是人。”李天天说。


  离开哈尔滨


  在杭州落户,是李天天利用2004年、2005年的假期,在东部尤其是沿海城市寻觅一圈的结果。从北京出发,济南、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广州,最后一站是深圳。


  那时他还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读博士。继续读书与经营丁香园之间总要有个选择,他已经倾向于后者,正好一路拜访各位资深版主,看大家对丁香园的未来有何建议,是注册成为NGO还是彻底选择商业化,同时寻找适合创业的城市。


  创业地点究竟有多重要?其实李天天为此吃过苦头。


   他第一次创业是在哈尔滨。丁香园在2000年创办时只是一个帮大家检索医疗文献的个人网站。2002年他创办了一家英语培训公司,那时一对五的外教小班 授课在哈尔滨还是新概念,利润很可观。后来派出所、政府办事人员就找上来拉关系,带自己的孩子免费学习,逢年过节还提着礼物拜访李天天。他开始感觉哈尔滨 “创业氛围不够友好”。


  另一件事是注册网站。2003年,丁香园要向通管局备案,李天天拿着省卫生厅和省药监局的许可交到医政处,对 方 没有直接受理,而是对方送他两句话:你们的想法很前卫,但有知识的人不上网。“前卫是个好词儿还是坏词儿我拿不准,但是说完第二句话,我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了。那时候互联网最火的是聊天室,他们以为我这个网站就是为了娱乐。”


  后来李天天的网站审批还是办下来了,当时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担任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直接从李天天这里收了材料。这次是通过走关系搞定的,李天天心里又暗暗总结:“哈尔滨非久留之地。”


  “我觉得哈尔滨是一个关系驱动式的创业环境,这几年我回去还是同样感觉。往往几个人出来做事,都是因为谁谁家的亲属可以提供什么样的资源。”


  杭州:转型之地


   一路踩点儿下来,李天天来到杭州。当时从事制药业的丁香园会员王进表示愿意做天使投资人,而两位热心网友,学医的张进与学药的周树忠愿意撸起袖子与他一 起创业。李天天从北京协和医学院退学,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就奔向杭州。他们最初只是住在张进家里,王进到市政府科技局方面争取了一些支持,后者为他们提供了 办公室。


  其实李天天考虑过北京和上海:北京汇聚了行业中的权威医院、资深专家、媒体,而上海有很好的商业环境。他也曾经在深圳驻足, 因 为听说这里是全国注册NGO最开放的城市,当时丁香园正处在公益化与商业化的十字路口。后来他得知那其实是个误解,要做全国性NGO还是得回到北京搞定。


   在杭州的第一年,丁香园虽然注册了公司,但是“干的还是原来的事”。2007年做了产品“丁香人才”,为医药行业相关企业提供招聘服务;2008年是 “丁香通”,一个生物试剂耗材的网上采购平台。“我们自己虽然也是医生背景出来,但是究竟哪些地方能够合理、合法、合情地赚到钱还没有想好,就先挑了两个 边缘的产品线来做。”


  2010年8月冯大辉加入,丁香园的团队多是学医药专业,在“外行”冯大辉与他们的频繁交流中,互相毙掉了很多 彼 此认为“不靠谱”的想法。“他可以作为一个局外人、非医药专业的人士来与我们‘跨界互动’,这个对我们帮助很大。有时候我们会陷在其中,做论坛的特点是经 营氛围,但是大家的背景太像了,缺少一位‘鲶鱼’。”


  此后,丁香园推出了查询药品的App“用药助手,李天天不懂推广,由冯大辉来负 责,这款产品辐射了他在微博上的一圈粉丝。最近的产品“丁香医生”里面健康小组中的"类风湿关节炎”部分被命名为“Fenng和他的朋友们”,李天天希望 冯大辉先趟好路。“拿这个当试验品,大辉也是试验田的田主,如果效果不错以后再去做糖尿病、高血压、肿瘤领域的。打算先让他一个人折腾着。”


  杭州与上海的消费观


  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按道理讲,在哪里落地都有可能生根。


  丁香园没有选择去北京、上海、苏州(近两年才兴起)这些或权威医院扎堆或医药行业发达的城市,而是来到了杭州。其实丁香园与电商的瓜葛也不大,“丁香通”是一个交易平台,但销售的是试剂、抗体、医疗设备等。李天天坚信它的市场很大,但此时还有待整合。


  此后丁香园的团队需要将商业化经营与论坛独立开,李天天又开始设立分公司。上海办公室和北京办事处相继成立,主要负责销售;长沙将配合杭州做内容,但更倾向于书籍与报刊出版,业内权威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也在长沙;而杭州更相当于一个内容研发中心。


  “各城市的办事处多了,这几个城市的同事很可能会去暗自比较薪水。他们比的是工资条上的绝对数,凭什么在上海和北京比杭州收入更高?”李天天说,“我一向重视员工的心态,但这又是软性、很微妙的东西。”


  他认为,上海和杭州同处长三角,两个城市区别很大:杭州有山有水,周末去踏青、茶楼坐坐也就打发掉了;上海大品牌云集,白领周末都涌向商圈“集中消费”,谈个恋爱都是在花钱度过的。


   “每年的工资增长幅度能不能满足各城市员工的消费需求?如果他们周围就是花花世界,你不能阻止人家去逛来福士和新天地。开分公司之后我就调整了薪酬。” 北京和上海都是底薪加提成,业绩好的员工收入无上限;杭州偏向于生产和研发,薪酬在当地处于中等偏上;长沙物价低薪水也低些;同时会辅以期权等形式。


  “创业早期你不知道能不能做得起来,花钱也不多,有些优惠政策根本用不到,或者人家说需要等你规模大一些才能享受到,但那时候你已经搬家了。中国南方的环境还是比北方的好一点,大家更遵守商业上的游戏规则。”


  李天天观点:


  其实我特别想告诉其他创业的朋友,创业初期在地理位置这个问题上不必考虑太多,在哪里都能活,发展到后面可以搬家,或者设立办事处。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是人。


  文三路“创业圈”


  (包括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


  代表人物:“每日给力”联合创始人 陈丞


  住哪儿?


  这个区域是居民区和写字楼混搭,便宜方便。


  也有同事为了女朋友住在滨江。


  吃什么?


  餐厅楼下就有,不过吃周边总有吃腻的一天;写字楼里面有食堂;一般不要外卖,杭州外卖口味不好。我反而觉得那些园区没食堂,不方便。


  娱乐去哪?


  如果要聚餐,附近一两百米就有;杭州可以玩的地方蛮多,上周我们集体去西湖西边爬山,西湖边、梅家坞、四眼井都不错;公司里有桌玩设备;或者去唱K。


  交通如何解决?


  杭州的滨江就像上海的张江,不同点在于,过钱塘江比过黄浦江更难穿越。有同事住滨江,单程一小时,只能坐公交。


  有没有圈子或据点?


  可以混咖啡馆。淘宝、支付宝的员工,阿里帮,淘宝卖家都爱去贝塔咖啡,我们也经常去贝塔、福云等地方开会、参加活动。


  在文三路“创业圈”创业的建议?


  1,只呆在杭州,格局会有些小,建议多出去走走。2,杭州政府办事效率高,而且多留心就能享受到优惠政策。3,人才供应还可以,杭州挖人现象没有那么明目张胆,可以放心。


  [page]厦门:闲适地创业[/page]


  创业是生活的一部分,创业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改善不了,想做一个产品去改善别人的生活,无异于痴人说梦。



  文 | 郑江波


   周末到鼓浪屿的海边骑骑车、品品茶,平时加完班,三五成群到曾安厝的小酒吧听着音乐发会儿呆,跟个性小店的掌柜砍砍价,花上200块钱吃上一顿鲍鱼、龙 虾宴,这种度假般的美好生活让人怎么也和创业联系不到一起,但这却是厦门创业者们真实的生活。在厦门这个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创业者们远离北上广的喧嚣, 正以一种非常闲适的姿态,做着创业这件一直被人看做艰苦卓绝的事。


  创业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


   “有一次我带着员工借了一艘价值3000万的游艇出海玩,员工们都希望这种生活能变成常态,那我们就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熊俊是“同步推”手机助手的 CEO,也是91手机助手的开发者。他坚信,创业能不能成功跟吃苦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能不能考上状元,和你是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一点关系都没有。”熊俊 2009年离开网龙选择创业,从福州北上北京,和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创新工场接触。


  李开复坚持创新工场的项目就要在北京,而熊俊则明确表态一定要回到厦门,于是李开复把厦门的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介绍给了熊俊。就这样,熊俊离开移动互联网公司扎堆的北京,来到了总人口300万的海岛城市厦门,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熊俊选择厦门的原因有二:首先,他当时刚从91出来,圈子里的人都好奇他下一步会做什么,来到厦门,减少了被关注的几率;其次,熊俊觉得北京的创业圈子稍稍有些浮躁。


   厦门是一个宜居城市,生活和工作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即便遇到困难,人们也会觉得这就是生活,舒适的环境让人弱化了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熊俊描述的这种 浮躁情绪在北京的确存在。北京的互联网有很多圈子,大家在一起讨论行业、趋势,除此之外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融资。“当大家谈论的话题都变成谁谁融了多少钱 的时候,就会给人感觉是为了融资而创业,而不是为了梦想而创业。”熊俊说,在这一点上,厦门创业者们显然更务实,融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获得资金来源 的渠道。


  就融资来说,在北京和厦门两地融了相同的钱,活儿法是完全不同的。同样的100万美金,在北京还属于屌丝阶级,在厦门就已经 是 高富帅了。“厦门的创业成本很低,首先物价水平很低。单就房租而言,同样的写字楼,北京有可能是每平方米一天5块钱,在厦门则是每平方米一天1块钱。”熊 俊说,试想,如果把房租省下的钱花在员工薪酬上,要么可以开出比北上广更具竞争力的薪水,要么可以雇用更多的人。


  当然,从整个大环境 来 讲,厦门也并非纯粹的创业乐土,偏安东南,人才是最大的瓶颈。“当时李开复就对我说,厦门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厦门高校的数量有限,即便整个福建省,高校 的数量都是很有限的。”熊俊说,福州稍微好一些,有福州大学,偏理科一些,厦门的大学偏文科,这对极度依赖人才的互联网创业是致命的缺陷。人才如果在北京 这种城市,不在这家公司还可以去另一家公司,而厦门的人才如果离开了同步助手,很可能就无从选择了。


  另一个问题是互联网的氛围,单就 移 动互联网创业来说,时间成本是除了资金成本外首要考虑的因素。北京人才众多,做出同样一款产品的时间可能要大大低于厦门公司。“那些需要深耕细作的项目, 比较适合放在厦门;如果只是拼速度、拼快速的融资,就不是很适合来厦门。”熊俊每个月都会到北京一两次,保持行业的敏感度,维系与圈内人的关系。


   “我经常往返北京花的机票钱,比把公司开到北京要节省很多。”熊俊说,他和同事基本办完事就回厦门,不做过多停留。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心中不断地安慰 自己:“反正过一段时间就回厦门了”。来北京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受苦一样,或许这并不是北京有多不好,而是厦门实在太好了。


  在厦门,哪 怕 是凌晨两三点出去,街上还是很热闹,北京除了个别区域,9点后往往就没什么人了。“我们周五或者平时的晚上都会去吃饭、KTV。”熊俊说。他丝毫不担心 “死于安乐”,他觉得创业是生活的一部分,创业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改善不了,想做一个产品去改善别人的生活,无异于痴人说梦。


  厦门也有创业咖啡馆


   熊俊到北京也会去一些著名的创业咖啡馆,他觉得那纯粹就是一个谈创业的地方,咖啡、食物都太难吃了。随着互联网创业氛围不断浓厚,汇集创业者的咖啡馆也 开始在厦门出现。厦门地方门户小鱼网CEO姚锦程发起的爱特咖啡,第二家分店也要试营业了。熊俊是80个股东之一,蔡文胜也在股东之列。姚锦程一直在厦门 创业,是当地互联网领域的骨灰级人物,在圈子里很有号召力。


  “去年我开始关注北京车库咖啡这种创业咖啡馆模式,我本人也一直想开个咖啡馆,于是两个模式结合起来,就开了爱特咖啡,”姚锦程对《创业邦》说。


  姚锦程作为厦门互联网发展的见证人,看到了厦门市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植,厦门越来越成为科技创业的理想选择。


   “由于厦门不是重工业城市,更强调物流、高科技、创意产业等发展,近几年推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姚锦程说,厦门新建了一平方公里的软件园二 期,软件园内新建了100栋5层到9层的研发楼,进驻的企业可以以每平方米2500元的价格购买。如果创业公司满足厦门扶持创业的条件,还可以享受“7个 100”计划,即厦门免费为其提供100平方的办公场地、创始人可以得到100平方米的住房、公司获得100万的扶助基金等。“在厦门创业并不耽误融资的 事,如果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可以把市场、资本这些部门放在北京。”姚锦程说,就像当初蔡文胜把265.com做到一定阶段,来到北京,最终成功卖给 谷歌一样。


  爱特咖啡


  位置:爱特牛庄店:厦门思明区牛庄文创园洪莲路20号之19、20号


  爱特软件园店:厦门思明区软件园二期望海路10号负一楼


  创始人:小鱼网CEO姚锦程


  特点:互联网创业孵化咖啡馆。


  活动:每周三,爱特定期举行爱特沙龙,邀请厦门互联网各界大佬级精英人物。每周末,爱特组织创业团队或个人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做推荐,并邀请创业精英,天使投资人莅临指导,对接创业项目。


  [page]蔡文胜:什么样的城市适合创业?[/page]


  我衡量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创业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是当地的互联网氛围;第二,当地是否有一两个起带头作用的互联网企业;第三个,这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否舒服。



  口述 | 4399游戏董事长、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


  整理 | 郑江波


  厦门环境特别优美,也比较悠闲,所以我觉得它不仅是适合互联网创业的好地方,也是生活的好地方。厦门的优势在哪里呢?第一个,不管是房租,还有人员工资,都比较低;第二个,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小。


   造成厦门创业环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厦门互联网公司很早就出现了,它可以覆盖整个福建、广东和浙江,这些地方中小企业特别多,厦门服务于中小企业 的这种公司和网站就特别多。其次,厦门的游戏人才非常多,因为几年前有一些台商到厦门办公司,最早做的都是游戏行业,为厦门的游戏人才打下了一个基础;最 后,我投的一些项目,像4399、美图秀秀,也会带动当地的一些人,包括引入一些北京、上海的人才。


  我有一种故乡的观念,这也是我把 2005、2006、2007这三届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放到厦门的原因,我是从厦门出去的,我对厦门有感情。另一方面,厦门也的确拥有优美的风景、良好的 氛围,才会互相推动起来。杭州有马云,他带动了电子商务,同样杭州也有做电子商务的氛围,它是相辅相成的。


  我衡量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创 业 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是当地的互联网氛围,就是说创业气氛怎么样,互联网人才多不多;第二个就是当地是否有一两个起带头作用的互联网企业;第三个方面是 这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否舒服,因为做互联网的人,他们需要有创意,在生活比较安逸舒服的环境工作状态会更好。


  好的氛围是能够成就创业 者 的。58同城的姚劲波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姚劲波最早在广州,做了一个网站的论坛,他把这个网站卖给了万网。2005年他就搬到了北京,如果他一直在 广州,有可能就不会有创业的想法。2006年初的时候,他要出来创业,我给他做了投资。我到现在还觉得是北京这个城市成就了他,因为他做的58同城这样的 强媒体网站,如果不在北京而是在广州,就差了一些。


  综合各大创业城市,我觉得北京当然还是现在中国互联网创业氛围最好的,资源也是最 多 的,也是VC、风投最多的一个地方。但是北京的创业者,更多的是比较擅长讲理论,一些小创业团队在执行方面会比较不足。上海比较适合像携程、土豆这样的综 合服务型的网站,因为它能够辐射整个长三角和整个中国。广州的特点是属于实干型,技术研发类、游戏类项目,在广州创业是比较有优势的。


  就二线城市来讲,我觉得现在杭州已经形成了以阿里巴巴为中心的电子商务氛围,在杭州创业应该是以电子商务为主。而厦门这个地方一开始是以中小企业服务起家,自从三年前我们的4399、美图秀秀在厦门崛起,厦门做一些游戏和工具型的东西也已经也非常好了。


  成都的氛围也比较好,高校众多,环境优美,创业者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西安跟武汉,他们的优势是人才特别多,但是创业氛围还不是特别强,所以这两个城市一直在源源不断地为外地提供人才。


  还有比如青岛、苏州、珠海、重庆,现在在第二梯队里面,比较有可能脱颖而出。


  南北方创业者之间差别很明显,我觉得北方创业者规划得比较大,想得也比较周到,但是他们有时候就是想得太周到,往往就是不断地修正计划,一些人不断地跟别人讨论,最终也没有做起来。南方人创业比较不一样,因为他接触的东西比较少,想好就会马上执行,在执行方面会更快。


  这两者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北方创业者如果公司一开始做得好,未来的规划也做得好,比较容易做成一个大企业;南方创业者因为没有想得太清楚就去做了,虽然可以尽快做起来,尽快拥有用户数,但是当要变成一个大公司的时候,因为前期规划不足,就会面临一些挑战。


   南北方创业者在找我投资的时候,北方人一上来就是要打败百度、腾讯的豪言壮语,南方人相对就会比较务实,他会想好接下来要做多少用户,需要多少钱。我针 对不同地区的创业者,问的问题基本上也会不同。比如说在北京,我就会更多地考察这个项目到底有没有未来成长的可能,最终能做成多大的东西,如果觉得这个项 目没有一个非常大的成长空间,我就不会投;在南方,我更关心他能做到哪个阶段,即便有的项目没有太大的成长性,我也会投。


  [page]北京:最有创业精神[/page]


  交流是个各有利弊的事情,你眼界更开阔了,可能你做的产品会更符合用户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听到的消息比较多,人可能会相对更浮躁一点。



  口述 | 戈壁投资董事总经理 童玮亮 整理 | 及轶嵘


   北京肯定是全国创业氛围最好的城市。基金相对比较多,天使投资人也比较集中,媒体的宣传也更多一些,像车库咖啡、3W咖啡、必帮咖啡这样的创业咖啡馆也 很多。你想找一个研讨的氛围非常容易找到,你通过网上甚至是线下,很容易找到一群人晚上在聊产品,去任何一个咖啡馆,很多时候能听到在不远的地方,有人在 谈论商业计划书。


  我们投的项目全国各地都有,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北京可能适合做媒体,资源更开放、资源整合能力更强。上海更适合做一些服务性的领域,比如说51Job、游戏这样的服务。广州、深圳的人喜欢闷头干活,更适合做产品,所以会出像腾讯、迅雷、酷狗这样的公司。


   北京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更开放一些。大家更愿意交流。交流是个各有利弊的事情。你眼界更开阔了,可能你做的产品会更符合用户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听到的 消息比较多,人可能会相对更浮躁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家花在交流上的时间更多,但创业者其实更需要沉下心去做产品、做用户体验。这一点上我觉得南方 可能会做得更好一些。


  大部分北京创业者的视野更加开阔,对行业对市场了解得更多一些,因此北京的创业者,相对于一些南方城市或者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创业者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可能价值会更大,估值会更高一些。


   我觉得创业者的特点跟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北方人性格相对来说更开放一些,喜欢沟通和表达,南方相对更内敛一些,沟通交流并不太多。各地聚集的人才来 源也不一样,像东北、湖南、湖北这样有革命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地方,来北京的人也会比较多一些,我在北京碰到过很多这样的创业者。上海聚集的是江浙一带的人 才,而广州或者深圳则是珠三角一带人才聚集的地方。人们的性格总体来说还是北方更愿意交流一些。


  另外,北京是全国学校汇集的地方,最 好 的大学在北京,还是大的互联网公司或者大企业汇集的一个中心。很多学生从学校里面出来就进入大公司打工,历练过一段时间后再出来创业,我觉得他们的素质也 相对会比较高。上海相对来说大家首选的还是去大公司、去500强、去外企工作,当然这个氛围也在逐渐地变化。但北京一定是最开放,最有创业精神的。


  北京的中关村是全国最好的一个创业之地。中关村原来是在海淀,现在扩展成一区十园,在各个城区都有落地。这跟北京市政府的政策扶植是分不开的,这是最早一批去扶植企业创业的政策。


  童玮亮眼中的理想创业城市


  北京可能适合做媒体,资源更开放、资源整合能力更强。上海更适合做一些服务性的领域,比如说51Job、游戏这样的服务。广州、深圳的人喜欢闷头干活,更适合做产品,所以会出像腾讯、迅雷、酷狗这样的公司。


  北京的创业咖啡馆


  车库咖啡


  创始人:苏菂


  位置:海淀区海淀西大街48号鑫鼎宾馆2楼


  特点:创业者可以把这里当办公室,也可以找投资,招募员工甚至找合伙人。


  3W咖啡


  创始人:许单单


  位置:中关村西区立方庭大厦


  特点:主打互联网的圈子,具有超过100名股东。业务内容包括天使投资、俱乐部、企业公关、会议组织等。


  必帮咖啡


  创始人:段斌


  位置: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建外SOHO西区CBD体育文化广场


  特点:必帮拥有自己独立的种子基金,属于创业孵化器,对于青睐的项目他们自己会投资培养,提供办公场所,更关注TMT、文化创意以及生活时尚类的行业。


  [page]袁岳:上海,对创业者“斤斤计较”的城市[/page]


  口述|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袁岳


  整理|夏宏


  摄影|张勇



   我们现在感觉到成长非常迅速的就是现代服务业创业。过去我们大家都觉得上海不是一座创业的城市,但它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可说是一枝独秀。上海的企业无论是 从总量、水平、成长速度,应该说都是处在相当前沿的。在现代服务业中间,所有城市都没法跟上海比这个,那是因为现代服务业有三个很重要的因素。


  一是它是一个比较前沿的概念。而上海是一个向国外看齐的城市,前沿的东西上海会首先接受,会比较容易在这个地方找到第一批愿意认可的人和客户。


  此外现代服务业的创业需要整合很多资源,而上海市场资源总量比较大,所以无论是PE、VC、天使,到产业投资者,还是做各种各样行业的人都汇聚在这里,你要找到一些合作资源就比较容易。北京这个地方政策资源比较集中,但是市场资源是不够充分的。


   还有一个因素是,服务业是轻资产。轻资产这个东西,对于很多人来说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的模式不错,一般都有不错的前景。那么这个就是需要这个地方的 人,一定程度上来说要有一点远见。所谓远见就是说,你今天做这个事儿不是为了当下挣钱,但是你看好它未来是有价值的。比如说浙商中间挣钱挣多了的人,都跑 到上海了,总部也放在上海。这些人主要不是眼下说再挣一点小钱,而是看未来什么地方有机会。所以说这个时候他就会对一些新模式就会有兴趣。


   它有这种特殊的环境,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上海创业。苏商、闽商或者是浙商都来上海,前提在于这个码头上有很多资源可以整合。所以我觉得这跟商业传承,跟 老上海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与一座城市的气质怎么样也没什么关系。因为上海是现在这种资源的多元化整合,而形成的这样的一个一个创业的机会。这跟自愿禀 赋有关,就是说它的资源决定了它做什么事儿。


  适不适合在这里创业,跟这座城市是否包容失败也没关系。你想不包容失败者其实也很难做 到, 因为它是一个跟资本之间的关系。人家投进去,他不成功就不成功,没办法,所以这个东西跟城市文化的包容度已经没关系了。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是不包容的,但 是它不影响在这个里面的创业者,因为现代服务业已经超越了他过去那点儿市民文化,不是你市民文化能够控制的。


  创业的特点是在于这里资源的总量和资源的结合模式,能够超越你这个城市原来的禀赋。如果说一座城市只在它的禀赋范围内,就是说自己的气质方面做一点事儿的话,做不了什么大事儿。


   实际上成都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上海的特性,成都的很多创业者不是成都人,它在整个西部地区的资源总量最大,人家到成都来置业。如果把成都和上海放一块看, 他们有很多相近点,但是由于成都的这个前沿程度没有上海高,所以说成都创业的特点是相对传统一些。它的这个市场消费比较旺盛,同样是服务业成都的创业者, 更加体现在譬如连锁经营这些传统的领域。它不是现代服务业,而是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


  你看红星连锁、今日阅读在成都成长得就特别快, 然 后你就发现比其它城市做出来的小连锁更有发展的空间。他每个店都能盈利,在其它城市里面做到这点就不容易。红星连锁,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妈在那儿创业,而 且创得还不错。今日阅读,它就是一个小伙子在那儿创业。他那个书店能开几十家,人家的书店都亏钱,他的书店能挣钱。


  连锁店发达,就意 味 着人们每一样东西,都愿意让你送到门口来卖。如果再换另外一个城市的话,大家都愿意自己多跑一点路去找东西,你两个城市的服务模式就不一样对吧?有的城市 的人们会追求自己的舒适感高,它就愿意给服务业予以机会;有的城市人家为了省钱,跑很远的路自己去买东西,服务业就没有机会,所以这一进一出,从个人到企 业,它的服务采购的量就不一样了。


  这个东西不是要你政府搞一个政策模式什么的,它那个市场有这个需求,有这个需求你脑子快一点的人,学人家学到这个地方来,你就能够行。


  上海人会第一个去买新出来的东西,第二个是我会斤斤计较。你质量做得不好我利马就不买你的。所以说它形成了一个循环,我越斤斤计较你就做得越好,你做得越好,我就更斤斤计较你做得更好。


  所以说,市场资源本身决定了它的特点,上海和成都之间的互动也是最强的,它远远超过成都和北京的活动,与成都和广东的活动,因此它的这种禀赋之间是有关联的。


   创业成本高不高不在观念,是在于你瞄准了机会没有,有没有覆盖住你的成本,这个是跟创业者具体的创业者的素质有关。好的城市的特点一定是,吸引周边好多 地方的创业者来到这里,它才能够使得它在总量里面有很多创业者脱颖而出。如果是靠你自己那个地方说,我把这个环境搞得很好,好多人都参加创业了,然后说连 懒汉都创业了,这个成本反而会高了。每个人都去创业,其实政府的行政成本也很高。


  你不要以为给了你政策成本就降低了,没有,因为税负肯定会高,所以说这个地方反而是不好的。就是说如果我们看一个东西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看那种所谓创业城市,实际上是看创业机会对于成本的覆盖能力。


  成都位居全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按照它的经济总量,它本来都排不到那个地方的,你创造了市场,所以这就产生了机会,而且它是市场的机会。


   只要这个地方有很多可创业的空间,它一定就会创新。为什么?因为第一个创了以后,后面人会学,学了要超过前面的他一定得创新。创新不是我们憋出来的,是 因为你只要在一个领域中,大家都选这个机会,大家就会创新,创新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只要在纽约、巴黎就会创新。因为那个地方你不创新根本进不到这个市场当 中,所以说只要有资源、有机会,大家都密集在这个里面一定会出现创新。它是是资源和机会形成了聚集度以后,竞争导致的自然结果。


  创业的人力资源是什么?是周围的人会投奔他,投奔是资源的一种模式。所以看创业的城市,要看是不是会变成被人们投奔的城市。 人们投奔的时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财务资源的聚集度——有钱人能不能把钱放在这个城市里面等机会。


  [page]杭州:福地故事[/page]


  将一个城市的创业氛围逐渐酝酿起来,需要什么?



  文 | 曲琳 摄影 | 汪旭东


   自从拿下位于杭州西溪湿地旁的一栋五层小楼后,李治国觉得自己的梦想要实现了:做一个互联网创业者扎堆的小型园区,不搞持股孵化,只做物业。这栋楼未来 会有二三十家创业公司进驻,自己作为阿米巴资本合伙人天使投资的几个项目也会搬来,五层还要做一个创业咖啡馆。园区取名“福地”,咖啡馆叫“福云”。


  在他和朋友们的计划中,福地的办公区都是通透的玻璃墙,创业公司奋战景象一览无余,楼下还有食堂,负责“能量供给”。每平米1.7元,价格在杭州绝对算公道。


   “我们的物业一定要跟杭州原来那些写字楼不一样:它们的门口就一个看门老大爷,谁进来也不管,过道黑黑的;我们把过道都装修好,外面大厅也花了几十万, 门口未来可能再加个液晶显示屏,路过就自动签到,再多几个WIFI信号。我们要做成中国第一家最有互联网氛围的物业公司。”


  而且一定要有咖啡馆。有人曾提出把五层那1000平方的地方租出去,李治国立马抗议:“绝对不能租,我做这个楼的梦想中就有一个咖啡馆,两三个人,一激动就租张桌子创业。去掉咖啡馆就不像硅谷了!”


   现在这里成了杭州创业圈的又一个据点,也是到杭州出差会友的创业者们必去拜访的一站。挖财、米胖、网上厨房等公司悉数入内;福云咖啡开始有了点硅谷范 儿;在蒋海炳的坚持下,露台上建了一个有四个灶台的小厨房,中午可以出租给一些公司“开小灶”。也有小小不便,由于“逛”抢占了五层的豪华位置,加上“网 营”是个大块头(一下占了两个半层),到福云咖啡须从楼下绕过去。


  回到当初,为何取名福地?“‘福地’代表好兆头,至于‘福云’,意思是下面是地,上面是云,叮嘱三五个人的小团队:做好了到下面租办公室,做不好就变‘浮云’了。而且办公室按桌子来出租,也算‘云办公’嘛。”


  福地创建的过程,就像杭州这座城市中创业氛围的酝酿。有一批人在做投资,建园区,做咖啡馆,经营氛围,一步步形成圈子。


  他们急切地希望杭州能成为一块创业福地。所谓“福地”,正代表了他们的期许。


  创业公司,追着资本跑?


  李治国从2010年9月开始做天使投资。这一年,联商网、E都市的创始人庞小伟创办天使湾创投,它的模式有些类似美国的Y-Combinator,创业团队可以在杭州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聚变”,如今已经是第三期。


  再后来,杭州本地人民币基金“浙商创投”开始做天使投资,Facebook早期员工王淮也在杭州找项目。李治国、庞小伟、浙商创投合伙人李先文拉上几个朋友组成一个“天使帮”,定期吃个饭,沟通下投资进展,看是否能促成合作。


   这一端是天使投资势力的兴起,另一端是创业公司的扎堆化。UT斯达康曾在杭州有很大的影响力,小灵通业务走衰后很多员工去了阿里巴巴;之后阿里巴巴输出 了不少创业者(见《创业邦》杂志2011年4月期《阿里巴巴创业帮》),其中很多都在从事电商相关的行业。这两年杭州又涌现了一批移动互联网公司,很多团 队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组成。


  “在我理解中,互联网创业需要的就是人和钱,”天使湾创投投资总监叶东东说。


  “淘宝越来越大,这个生态圈理论上也应该越来越大,所以创业公司在增加,”李治国分析这里的产业集群,“另外还有移动互联网,主要是得益于杭州的创业人才多。”


  庞小伟和李治国的投资思路不同:天使湾重视数量,除了“聚变”还有天使投资,庞小伟还把天使投资分为两个阶段,20万占股8%的种子投资,以及50万~600万占股不到25%的天使投资,涉及的项目遍及大江南北。


   让叶东东郁闷的是,虽然希望尽量在杭州“守株待兔”找项目,但是很多好项目都在北京:“看到一个不错的,一查在北京;再看到一个,还是北京的。我经常说 风凉话,如果是南方人那么到杭州创业吧!空气也好,也省得我们跑到北京去,飞机来回效率也不高。杭州的人和钱,完全可以更多一些。”


  天使湾的每期聚变结束后,那些公司会回到原本所在的城市。而李治国的投资主场就在杭州,他喜欢在投资之前到对方办公室考察对方的状态,投资之后最好把项目拉到自己身边。


  “网上厨房”是李治国投资的一个美食类App,创始人李卓林原本在深圳,到杭州与李治国聊过的第三天,就带着老婆与刚出生的宝宝迁到杭州创业。现在网上厨房也入驻了福云。


  经营圈子


  要将一个城市创业氛围逐渐酝酿起来,除了人和钱,还需要什么?


  李卓林知道“网上厨房”以后会离电子商务越来越近,而在电商领域,最具活力的城市非杭州莫属。而且他希望找找互联网的感觉:“杭州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很难量化。我感觉我开始有互联网思维了。”


   “找感觉”的路上,李治国先帮他开了个头:在他的介绍下,李卓林在文二路一个开放式办公间开始办公。他先占了个位置但并不付租金,与三家创业公司先交朋 友,一点点开始注册公司、雇人、付房租。初来乍到、单枪匹马的他是里面较早做App的一家,开始有人拉着他讨论技术疑难问题。


  杭州也 有 咖啡馆文化,白鸦等互联网人创办的贝塔咖啡是国内第一家互联网主题咖啡馆。在杭州经常会组织创业沙龙活动,李卓林也会去听。“例如刚好你谈到一个技术上的 问题,我解决过了,那我就站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并不会窝在某一个角落里面不说话。”现在他去得少了,因为每天都是八九点下班,“挑一些有干货的过 去”。


  这种交流的可贵在于务实。“如果你问我,在这里与刚见到第一面、第二面的新朋友,能聊到很深的东西吗?我只能回答你,不浅,因为感觉是朋友间的交流,而且很容易擦出些新的火花。”


   李卓林在福地结识了同样从常州搬来的公司“小豆淘客”,他形容创始人陈飞是个很实在、很特立独行的人,他在蘑菇街之前就考虑做导购网站,虽然没做起来, 但是对淘宝的“接口”非常了解。李卓林经常直接去找陈飞请教。“在杭州我们甚至可以做一些联盟之类的东西,我在里面的应用开放一个接口给你,你导一堆用户 给我,我再做出一个功能导用户给你。”中午,由于食堂“容积”有限,这些公司还会自觉分批前往。


  这座城市的创业者中,有阿里旧将,也有刚毕业的年轻人。未来将会有怎样的构成,是否还会形成新的集群,谁也说不好。


  [page]苏州:最为活跃的创业城市[/page]


  简单来讲,苏州的政府机构很替创业者着想,能主动上门帮企业解决一些难题。



  口述 | 启明创投合伙人 胡旭波


  整理 | 刘岩


  摄影 | 汪旭东


  苏州是一座比较适合创业的城市。江苏属于经济大省,当地居民的经商氛围浓厚,苏州居民都是在这种商业氛围和商业文化中熏陶成长出来的。所以苏州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本地化人才优势。


  跟很多城市相比,苏州政府明显地具备很强的商业化意识和服务化意识。他们成立苏州工业园区,还有苏州生物纳米园等园区,都属于企业化运作。我跟当地政府交流后的感觉就是政府很贴近企业家、贴近投资人。


  简单来讲,政府很替创业者着想,能主动上门帮企业解决一些难题;其次,苏州政府讲的话跟投资人跟企业家是同一种语言,不存在交流障碍。有时在很多城市,就存在企业家、投资人、政府讲话语言风格不一致的现象,大家彼此沟通起来就不会很顺畅。


   再看苏州的政府团队,素质高、有国际化视野,又善于商业化运作。这从给予企业家的很多优惠政策中就可以看出,还包括园区的搭建,人才的引进等政策的落 实。他们会特别积极主动地帮企业介绍投资人,还会通过提供其他一系列完善的金融服务帮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在跟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也会讲起苏州政府 和园区的服务意识很强,办事效率比较高。政府和园区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能说最好,也是最好之一。


  苏州创业成本相对低。就涉及 加 工厂的生物医药类企业来说,若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创业成本会非常高,而二线城市苏州就成为了比较好的去处,毕竟土地可扩展规模会比较大。相比之下,已经有 一些城市没有地皮或者地皮很贵。比如,之前听一个创业者说要在北京创办一个生产加工型企业,但是搞不到地,即使能搞到地也要80万到100万块一亩。如此 高昂的成本一般企业承受不起。所以,长远来看,一些制造业要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发展,阻力还是蛮大的。


  创业者在选择创业城市的时 候,第一,要考虑成本,包括土地成本、用人成本等。如果是制造型企业,首先要考虑土地成本;如果是毛利高、技术门槛高,也不需要占据很大办公空间的企业, 更重要的还是考虑能否找到合适的人才。苏州的土地不是很便宜,但也不是很贵,处于中间水平。还要看当地有没有成熟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比如苏州在生物医 药、医疗器械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第二,考量政府非常重要。要考察下落户城市政府的政策倾向、服务效率、口碑等因素,比如地方政府办事效率是否低,所 在行业是否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等。


  最后,选择城市时,对生活成本因素的考虑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像苏州就有一个这个优势,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低,生活质量也还蛮不错,整座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都挺好。长远来说,我觉得创业者挑选的城市应该是生活相对不错,员工可以长久安居乐业的城市。


   一步步走来,苏州的土地成本也在上涨。尽管现在苏州的创新创业氛围已经做得不错了,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的需求量能否满足?比如当苏州有更多 企业成长到几个亿规模时,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必然增大,难道再去上海挖?所以苏州本身应该想办法为未来吸引或储备更多高端人才。此外,苏州政府的效率可以 继续更上一层楼。还有,苏州可以把居住环境、饮食、娱乐等方面的层次继续提高,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进来。希望苏州能一直保持不骄不躁地心态快速发展下 去。


  [page]在成都成就“蚂蚁雄兵”[/page]



  文/曲琳


  一个上海人跑到成都创业,并自喻“新知青”,他玩得转吗?


  2005年,上海人汤耀华到成都开便利店。对这个问题,他比谁思考得都多。


  上海是中国大陆便利店文化最发达的城市,汤耀华经历了便利店在上海布点的阶段,他曾经在卖场任职,负责过上百亿元的总采购单,如今要在一个大中型超市为主的城市重新开始,而且还要带头烘托起一座城市的便利店气氛,谈何容易。


  他所创办的“wowo超市”在成都拥有近300家门店,全球便利店典范7-11以及上海的领头羊品牌“全家”都开始进驻成都。下一个回合,wowo超市需要反过来迎战它们。


  便利店就是“蚂蚁雄兵”


  虽然汤耀华在百联、江苏文峰集团任职时每年要参加成都举办的糖酒会,但他总结,上海人不喜欢到外乡创业。“要么出国,要么进国企、外企,上海人连北京都不爱去的。我当时到内地来,所有人都持反对票,还给我命名:新知青。”


  与沿海城市对比,成都被称为“内地”。经营酒类起家的“川喜集团”与汤耀华曾有合作,2003年,他们看到便利店的趋势,愿意为此投资,邀请汤耀华作为职业经理人来成都开店。汤耀华推脱一番,对方执意要求他作为总操盘手,采取投资者与经营层完全分开的形式。思考两年后汤耀华欣然前往,便利店是他唯一没有接触过的零售形式,也是零售行业最难的模式,五脏俱全,看似小,实则深。


  而他对成都最初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很麻辣”的城市。后来他又做过很多调查,发现成都冬天不冷,夏天也不太热,人民群众的夜生活丰富,而且喜欢到外面吃饭,成都小青年就爱结伴去街头火锅店,下午在茶馆晒太阳。“如果城管不管的话,我想马路上肯定到处都是串串香。”


  这座城市的“消费观”与其他城市很不同,成都人的消费会更提前,而且并不介意成为“月光族”,甚至有一些非理性。一些奢侈品牌选择成都为进军中国西部的第一个城市,而那些品牌销量立即令人刮目相看。如果开便利店,能够将他们潜伏的“购买力”唤醒。


  巧的是,成都市长葛红林多年生活在上海,虽然汤耀华没有同市长交流的机会(“人家是市长,我只是个体户”),但他感觉这座城市很欢迎这种新业态。例如,他们注册在成都市高新区,库房在郊区,曾经扩充3次,后来在高新区以优惠价拿到了50亩地,办公室、仓库、食品厂都放到一起。“要感谢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便利店这种形式可以国家倡导的推动‘社区服务’、‘早餐工程’ 。”


  成都在2010年9月开通了地铁一号线,目前三号线在建。汤耀华希望借鉴上海的“地铁消费文化”,不仅要在地铁站边上开便利店,而且“地下”也要布点,这是上海地铁线路的特色。他找到成都地铁公司招商部,发现对方已经有了很周密的规划,究其原因,在“地下经济”方面,成都也在以上海为标杆。


  “我们这个业态就是‘蚂蚁雄兵’,看似小,但是会出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蚂蚁形成巨大的队伍,也能够推倒大象。”最近汤耀华到贵阳、昆明等城市考察,希望把店铺开到这些地区,让他郁闷的是,这些城市的大卖场虽然红火,规模最大的中小型超市也只有100家,但是政府对便利店的认识度严重不足。他去找一些朋友咨询,对方想都没想,回答“我们这的小店够多了”,对便利店的概念并不了解。


  “问题是,我又不能带他们到上海、到台湾去看。但是成都非常好,感觉跟国外接触也比较多,清楚便利店是现代城市的标准配置。”


  变化中的成都


  wowo超市面世后,首先把控了这座城市晚上8点后的市场,在此之前这里几乎没有24小时服务,如果晚上要吃零食就只能去大中型超市多囤货,现在终于可以随时下楼买东西了。


  起初wowo超市的发展没那么容易,毕竟是新的业态,需要打拼出新战场。汤耀华认为,wowo品牌的转机在汶川地震时期。地震后城市一片漆黑,很多商铺都停掉,各种超市也关店停业,而wowo超市坚持营业,由于余震不断,汤耀华把总部员工派到各个分店支撑营业。


  “我想wowo肯定不是这个城市的第一家便利店,之前的没有做起来,因为它们的概念还停留在社区小超市。地震时我们156家店全部坚持营业,在这之后便利店这种概念被成都人接受了,危急时刻也能坚持不关店。原来不到便利店的中老年顾客也开始来wowo超市消费。”


  wowo超市也见证了成都市容的变化。在地震之后,这座城市没有出现物资匮乏、价格暴涨的恶性经济环境,反而发展得更迅速,房价也攀升,并开始修建地铁。消息灵通的汤耀华抢占了地铁各个口的黄金铺面。另外,城市做道路改建,双向马路改单向,会影响到原有店铺位置的人员流量,wowo超市也在做调整。


  房价上升,商铺的价格也递增,前几年成都的商铺地租普遍是北京与上海的三分之一,最繁华的春熙路也只是上海的二分之一。今年来看,有的地方租金成本涨了三倍,已经直追上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还原了便利店这种业态的本质:在现代化城市中,开发商希望引进将更多主力品牌,占地很大的大中型超市会减少,小型店面反而多起来。


  受wowo的影响,成都人熟识的中型超市“红旗”与“互惠”开始往小店发展,7-11与“全家”则分别在去年与今年进入成都。7-11在全球的拓展由多家公司联合完成,这次他们派了“日本开便利店最厉害的人”(汤耀华语)过来,目前开了70余家;全家刚进入,店铺不到5家。


  “我们前几年把便利市场做得越来越成熟,这些巨头就马上切入了,十字路口的位置我们拿了很多,卡位卡得比较牢,另外消费者其实不知道他们的背景,他们对wowo很了解,在品牌上我们已经站住脚了。”汤耀华说。


  但是从防守的角度,最近wowo超市还是将物流中心做升级,开始利用电子标签、补货传送带,希望更自动化一些。


  汤耀华对比看过7-11的发展,这个品牌在中国内地的拓展从北京开始,开店不快,稳扎稳打。而wowo在成都是大步迈进。“便利店就是一个高成本的做法,高投入、高成本、高速度的发展,所有东西都符合三高。速度太慢不行,后台成本就很大。我们希望以数量作为品牌的支撑。”


  “回头看,成都之前有了红旗和互惠,如果当时投资方不在成都,我可能第一选择不是这里。现在会觉得当时压力很大,不过已经打开了局面,我觉得wowo的模式在其他城市肯定能复制。”


   [page]2012中国最佳创业城市——前10城市代表性上市公司[/page]








  • APP
  • 公众号
  • 微博
  • 知乎
中国创业者的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帮助中国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
创业邦公众号,带你随时了解与创业有关的人、事、钱
邦哥自留地,轻松充电,秒知圈内事
创业邦知乎机构号,带你以另一种方式了解世界

产品服务升级,如需试用本功能,敬请移步至睿兽分析

跳转至睿兽分析打开 知道了,下次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