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
帮助创业者成功
快鲤鱼公众号二维码
快鲤鱼
发现最前沿的创新公司
毒舌科技公众号二维码
毒舌科技
「毒」立思考的科技媒体
创业邦学园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学园
创业者一站式成长平台
创业邦 > 《创业邦》杂志 > 2012年12月 > > 中国创业者如何防止“被山寨”
上期封面
历史查询:

中国创业者如何防止“被山寨”

  这也许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但足以成为潜伏的炸弹。


  文 | 曲琳


  作为创业者,你也许早已看惯了业界通用的“唯快不破”式兵法,早已对“拿来主义”见怪不怪。且慢,在“拿来”与“快速迭代”的同时,你是否担心过,自己的产品可能会侵犯到他人的权益,或者对自己的创新成果欠缺保护意识?


  我们这次想要讨论的是,创业公司如何处理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其中的“版权”与“专利”。


  案例:被侵犯著作权,陷入“秋菊打官司”


  陈述人:“海词”创始人范剑淼


  我在美国硕博连读时发现留学生对词典的需求很旺盛,就于2003年创办了在线词典“海词”。由于希望在中国做一下品牌推广,选择了百度和两家门户来合作,由我们提供内容授权和平台支持,帮门户搭建“词典”频道,希望对方帮我们把“海词”的品牌打出去。


  合同上说得很明白:不允许改任何词条,所有调整都要经过我们的同意。后来合作的一家门户出了问题:合同里要求也要露出海词的品牌,并放海词网站链接,他们趁我们不注意就把链接拿掉了。我们发现后找过去,对方说技术人员不懂,马上放上去,过几天一看又没了。接着对方又抱怨,说产品经理觉得我们品牌的Logo跟界面很不和谐,用户意见大,建议换成黑色的文字,我们当时没多想也就同意了再后来改成灰色,第三年的时候连灰色都没有了。


  2010年我决定终止合作。按理说,频道中我们的内容应该下架,但他们把内容剩下一半,改变顺序继续用,同时到处去买那些多少年都不更新的旧辞典内容,最后给用户的感觉是“网络释义”,列出好几个词典的解释,让用户自己挑着用。另外一家门户对我们比较尊重,一直挂着海词,而且把广告位也给我们。但是我痛定思痛,不打算再做授权。


  我也曾愤愤不平,找到律师朋友,询问能否诉诸法律。但这件事情需要取证,得查封两家的服务器,而且对方对后来的词库做了改动,但改动的程度到底多深,没有标准去评估和限定。这么复杂,怎么告?只能作罢。


  几个月前又有公司用海词的内容,这回我没有忍,告到了法院,但是现在还没有结案。那是一家做在线背单词的创业公司,把海词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抓了过来,恰好抓的是我们2010年刚刚申请过著作权的版本。


  后来是在侵权所在地审理的,做了抽样评估,对方也承认,表示愿意和解,本身也没什么钱,赔个几十万,停止侵权,在当地和上海(海词所在地)各一家地方报纸上致歉,在网站上发声明。当地法院也希望和解,如果想继续告下去,我得出钱做完整的比对,请其他的第三方的公证机关,人工去一条条地比对,还是计时收费的,算上去这个工程无比漫长。打赢了是赔得稍多一点点,但是成本也得花个20万吧。


  案例引申的问题


  Q 涉及知识产权的案件,会变成“秋菊打官司”?


  A:中国法院通常判得慢,而且很难判定被告该赔多少钱。美国的法官和陪审团会直接判断权利是否有效以及赔偿数额,或者双方律师会来协商赔偿金;如果侵权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被告会赔很多钱,甚至包括惩罚性赔偿,致使被告可能因此破产。在美国,复杂的案子往往也要经过两到三年的诉讼,多数以某种形式的和解告终。中国不是陪审团机制,因此法官的责任比较大,另外原告的举证责任比较大,往往会遇到收集证据的困难,这些和其他因素加起来,导致知识产权案件一般赔偿较少。 ——裘伯纯


  A:知识产权案件的取证确实复杂,因为如果作品中类似的部分不超过20%,并不形成侵权。所有产品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作品。悬而未决的情况,我觉得最好和解。诉讼案件简易程序3个月,普通程序6个月的审限,如果你胜诉了对方还可能上诉,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周雪爽


  A:这种案件一般是在侵权的发生地打官司,原告在客场就很被动。苹果告三星会在美国那边告,因为三星总部在韩国,只是产品卖到美国。在主场的优势会特别明显,容易博得同情。——王佳梁


  Q 涉及知识产权时,合同有什么作用?


  A:很多知识产权的案件,关键问题在于合同。签署有关著作权、授权方面的合同要小心,把问题细节写清楚。涉及商标的合同,要在协议里写清具体关于哪些商标,如果涉及转让,对方如果未来不协助完成的话,被转让方是否有权代替对方完成转让。如果是要求合作方展示你的logo,在网页上要多大、什么颜色和位置,对方如果没有做到,严重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属于合同违约,授权就自动终止。——裘伯纯


  Q:内容被人抄,难道只能吃哑巴亏?


  A:我觉得要么用商业模式解决,让对方不通过你的配合就没法进行内容更新,用户体验会很糟糕;要么用技术方法去解决,当然这可能更适合美国公司。——裘伯纯


  A:创始人得把自己的核心价值想清楚。互联网行业有特殊的一点,就是内容难以形成门槛。对于词典,用户需要的是海量内容的整合,一个更便捷地得到信息的方法。从投资人角度,我并不会很在乎是不是被人抄,而是它有没有这个用户量,或者能够创造一些方式来挣钱。别人抄你,并不会影响你的用户回来。被人抄了,但你变得更强了,才是赢家。


  但如果你是迅雷的话,类似于下载加速的技术是重要价值,如果这种技术被别人抄了,意味着别人也可以做一个迅雷出来,那就不得了了。——叶冠泰[page]


  案例:海外发展,规划核心专利,最好形成体系


  陈述人:“触宝”创始人王佳梁


  触宝是2008年创办的,由于希望到海外发展,从一开始就在做专利申请的部署。我在微软的时候写过专利,和微软的首席法律顾问经常交流,大学的时候也学习过知识产权法。为了触宝,我找来各种行业著名专利来研究,也从美国网站上下载了一堆资料,有时候坐公车时就翻着看。如果我没有创业,没准能在这个行业成为一个不错的知识产权律师。


  专利这件事有点像下围棋或扫雷:你要去绕开前人的专利,不去侵犯他们的,就像在一个雷区里面,探测出别人的雷在哪里,同时要在走过的地方放新的雷,让你后面的人比较难走。不过,路有很多条,我想90%的专利都很容易被绕开,但是有一些情况下只有“华山一条路”,或者很多条路都必须要从这个地方去汇合。大家都绕不开的某一个点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它是核心专利。它会变成核心竞争力。


  什么情况下该去申请呢?我总结,首先,如果做海外市场,国外合作伙伴第一句就会问到知识产权,这个必须有;其次,只要涉及到B2B的合作,大公司会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也包括中国的中兴、华为等;还有,如果你觉得你的一些创新有可能成为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甚至标配,可以考虑去注册,就像亚马逊的“一键购买”这样。你甚至有可能在某一天收到一大笔授权金。


  有时候需要形成“专利池”才能真的起到作用。触宝现在勉强算形成了专利池,有一些威慑作用。而且我认为专利是防守的工具,如果其他公司说你侵占了它的权利,而你这里注册了几个专利,对方公司也许用到了你的某一个,或者说你注册的几个专利可以搭配起来使用,这时候你就可以反过来告对方。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案例引申的问题


  Q:知识产权都包括什么?


  A:知识产权包括专利著作权、版权、商标、技术秘密、技术诀窍等。有些权利是不在政府部门进行注册就没有的,比如商标和专利;还有可以不经过注册而自动生成的,比如著作权和商业秘密。——裘伯纯


  Q:什么时候该去注册专利?


  A:在产生需要的时候才想去注册,已经太晚了。发明专利从提交到获得政府登记,中间要有两三年的间隔,要获得国外的专利保护也需要时间,可以借助“巴黎公约”或PCT实现以相对低的成本在多国同时获得专利保护。——裘伯纯


  A:除非申请一个专利会对你的生意有根本性的影响,否则没必要申请。有没有用还不一定,但注册都需要一定的成本。  ——叶冠泰


  案例:收到国外公司警告邮件,专利变成防卫措施


  陈述人:“爱吧”创始人石庆年


  “爱吧”上线后有一次我收到邮件,来自Badoo(一家在英国创立的约会网站),说他们有一个专利是从Facebook上获取内容的,而我们在和新浪微博连接,他们认为同样是通过社交媒体拿内容,爱吧侵犯了他们的专利。爱吧的确是要和新浪微博连接的,而我在创业时恰好有些保护意识,也注册了专利,就回复给他们。后来对方也没有找过麻烦。


  不过,如果是在三个月以前,我会说专利很重要,但现在我觉得小企业第一是要生存下来,现在我们还处在必须做好产品,否则可能会死掉的阶段。如果把创业公司对知识产权的需求也写成“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话,最重要的是域名,如果你有可能做大的话,它会影响你的推广;第二是注册商标,但是被别人抢注了也没关系,能要回来,或者注册成其他类别的,然后产品依旧用那个名字也可以;专利和著作权是再次要的。


  案例引申的问题


  Q:App被下架,怎么办?


  A:我们接触过很多APP下架的案子,比较有争议。App Store和Android市场是私人公司管理的,追求特定的商业利益,而且有自己的规范。其他人指控你侵权可能导致下架,但如果能拿出相反的证据可能又会重新上架。如果不满意的话,比较难去法院告这些网上市场,因为市场的经营不是政府行为。但是如果被其他方侵权,应该考虑在国外起诉,然后拿法院判决去要求市场把侵权方的App下架。——裘伯纯


  Q:怎样知道自己是否会涉及抄袭?


  A:最好的办法是做专利检索,登记的时候就会先在国家专利局检索,需要花2000元左右,这种检索是全球范围的。或者咨询律师,律师是计时收费的,通过“法律管家”找的律师,服务费一般是500元每小时。——周雪爽


  Q:怎么处理警告性质的邮件?


  A:如果有邮件骚扰,记得保存记录。最好什么东西都别删,删了不该删的东西,法院可能认为你不够诚实。特别是在美国,对方会要你提供这个案子有关的所有资料。当然这以后也可能成为你作为原告的证据。 ——裘伯纯[page]


  案例:尽量选没版权瓜葛的事来做


  陈述人:某创业者,曾创办音乐网站,现从事视频业务


  做音乐网站时我买了十几个音乐厂牌的版权,花了共20万左右吧。小厂牌比较便宜,四大唱片公司比较贵。网友搜索的主流,还是那些大公司的音乐,主流的我们只买了“海蝶”一家的,你搜个“林俊杰”起码能有吧。现在我做视频网站,就尽量避免用有版权的内容,而是主打一些用户上传的视频。


  国内的版权保护相比国外很落伍,迅雷、快播这样的模式本身对版权挑战很大。说实在的,只要迅雷这类公司还在市场上,知识产权问题就没法彻底解决。


  小公司买版权相对便宜,长大后对方可能的要价会非常高。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处理方式又不同。Youtube靠自己的系统,每上传一段视频,会跟它所有的版权库去比对,如果发现你用了某一个时段或者说某一段音乐,就会告知版权方并允许把它删掉。


  案例引申的问题


  Q:何时该处理版权问题?


  A:有经验的律师会告诉你,如果不拿到授权的话,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像Cooley的律师和美国大的影视公司类似于迪士尼、ABC都打过交道,对方比较强势,有苛刻的条款,找律师之后能够知道哪些条款可以回旋。如果不经过律师直接和对方谈,有可能会被动接受很多条款。——裘伯纯


  A:在中国,有些人是有些恶意地,希望用版权来挣钱的。他们在互联网上发布图片说免费使用,但是当你在线下打印出来而且是用于商用的时候,是需要付费的。——周雪爽


  A:上市之前是最晚去搞定的时候,上市前的一两年就该开始准备申请和维护。公司太大的时候清理起来会很难,太早清理又没有能力,中型是最好清理的时期,这时候你也已经进入别人的雷达范围了。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需要依赖于并不是你产生的内容,我觉得你必须做得非常大才能成功,不然根本就付不起版权费。行业已经有前几名了,你是第五名,在这样的情况下是熬不过去的。——叶冠泰


  补充阅读一


  如何看待国外巨头的专利拉锯战?


  口述 | 裘伯纯 王佳梁


   巨头之间,专利是武器。乔布斯是一个比较强硬的CEO,希望通过专利把快速发展的竞争对手打下去。前几天HTC和苹果终于和解了。HTC在意识到对苹果 会有影响之后,就对专利方面比较重视,从很多3G和4G无线技术方面的公司收集了专利。它和苹果开始打专利战,不和解的话,案子就会一步步变得更复杂。当 你与巨头在这方面有纠纷,说明你已经在跟它们同台打牌了,可以理解为是个成功的标志,但这时你手里必须要有牌。——裘伯纯


  拿三星和苹果的案例来看,很多专利从纯粹的专业角度是站不住脚的,侵权也没那么直接。案件关键问题是美国的司法制度。


   在专利申请中有一项“权利要求”,是否侵权要看权利要求,而不是专利的内容本身,但是权利要求有时候会比专利描述大,有时候会小。专利本身又是非常专业 的东西,专利写作本身也有很多窍门,申请人可以把它写得晦涩难懂,大部分人其实并不能理解。大部分时间,被告律师都在想办法博取陪审团的同情。


   在诉讼过程中,除了陪审团还有另一个角色——专利局,它会再分析这个专利是否成立。有时候专利局还没有下定论,被告公司就不停给出证据说自己没有侵权, 混淆视听,之前三星和苹果在平板电脑方面打官司,三星就把《星球大战》里面的一个场景拿出来说这个当时已经有平板电脑了,显得很搞笑。


  最后往往60%、70%都是和解,甚至是拖着,拖到产品的生命周期都结束了。苹果和三星之所以能够一直在打,是因为本身这个案子的关注度很高,法官、律师、陪审团都在这上面花了很多的时间。——王佳梁


  补充阅读二


  Facebook早期的时候没有什么专利储备,大概在2008年的时候才开始陆续注册,法务部门每周都会叮嘱大家,还会特意做个10分钟的宣讲,否则我们也懒得想。Facebook还是工程师文化,其他部门很少推动一些事情。


  在美国专利有好几个申请步骤,有一些是你直接提交资料上去,专利局先不审的,就像先占上地方,一年之内你都可以发正式的申请,打一个时间差。凡是申请专利的,Facebook都会有奖励,申请成功会更多一些,直接给几百美元现金。后来我们也都被“教育”了,知道专利是“一把没有上膛的枪”,可以吓唬人的,看起来搞得死去活来,其实最好的结果是达成和解。


  我带的团队申请过五六个,有两个通过的。Facebook有一个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的小团队,我作为工程师leader只需要和这个团队来交流。他会像采访一样询问我这个专利是为了完成什么功能,技术框架是怎样的,再给他画一下图;他听明白之后会做整理,然后发回给我看一下。


  除了专利还有商业机密,不过我没听说Facebook有什么商业机密,但公司里面的人必须要签一些保密协议,对来访的人也会检查得很严格。我觉得有一点比较需要注意:有时候代码泄漏是无所谓的,最重要的是那些参数。某个产品出来,你会需要很多时间、经验去调整参数,这就是财富。其他公司学到了也未必能如法炮制,毕竟大家规模不一样,但是如果竞争对手照抄的话,还是可以走捷径。


  Facebook树大招风,经常会有不知名公司的人发邮件给员工,说你们侵犯了我们的某个技术专利。法务人员立刻告知所有同事,不许删邮件。他们会先利用已有的专利反驳对方,一般一个回合对方就没声音了。如果真的侵犯了人家的权益,Facebook都会拿出不少的钱来搞定这件事。

产品服务升级,如需试用本功能,敬请移步至睿兽分析

跳转至睿兽分析打开 知道了,下次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