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
帮助创业者成功
快鲤鱼公众号二维码
快鲤鱼
发现最前沿的创新公司
毒舌科技公众号二维码
毒舌科技
「毒」立思考的科技媒体
创业邦学园公众号二维码
创业邦学园
创业者一站式成长平台
创业邦 > 《创业邦》杂志 > 2013年01月 > > 移动医疗的新玩法
上期封面
历史查询:

移动医疗的新玩法

  笔者参加了刚刚举行的mHealth Summit大会,在得到了最前沿的资讯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中外医疗体系的思考。


  文 | 丁香园创始人 李天天


  2012年12月2日至5日,我参加了本年度的mHealth Summit。大会上,林林总总的移动应用是最受欢迎的主题,我也作为讲者和现场几百位听众一起分享了“丁香园”移动医疗产品的开发经验以及部分运营数据分析。会后还有十几位听众意犹未尽,和我继续交流到很晚,让我充分感受到了老美的学习热情。


  在大会上展示的各种移动应用当中,坦率地说,单从功能而言,很少能发现令人眼前一亮、觉得非做不可的“杀手应用”。在随后的几天会议中,我也越发感受到,mHealth(即Mobile Health,移动医疗)产业如此兴旺的真正“杀手锏”并不是功能,亦非几个App组合,而是整个美国医疗健康体系,以及这个体系中各自分工又各有创新的stakeholder(利益相关方)们。功能可以被学习和复制,但这个医疗健康体系是无法被完全复制的。


  虽然听上去有些令人沮丧,但我还是尝试总结了移动医疗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美医疗体系迥异,保险公司介入产业链


  本届大会上介绍的很多移动应用产品,背后均有美国保险公司的强力支持。只要这个应用可以降低疾病风险,提高患者安全或满意度,提高医院效率,找到保险公司支持就并非一件难事。


  大量的移动App,如糖尿病管理、血压管理、服药提醒、出院患者随访等等,都可以找到保险公司付费的商业模式,简单直接。为了降低医疗费用,避免被罚款,美国的医院甚至会免费送给患者iPad及相关的移动应用,目的是为了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表面上看医院“浪费”了几百至一千美元,但实际上却降低了患者再次入院治疗的几率,这样每个患者节省下来的就是几千甚至上万美元的医疗支出。


  有趣的是,保险公司青睐移动应用的历史并不长,也只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因为2008年以前,多数智能手机用户还是收入较高的群体,他们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能够很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并不是保险公司最头疼的客户。那些低收入人群才是保险公司的重要客户,他们身患多种疾病,生活习惯不够健康,导致保险费用飙升。


  最近几年,技术的进步使智能手机这只“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因而导致保险公司越发关注移动应用。美国的医疗体系饱受诟病,就连美国人自己也认为这个体系浪费巨大,效率低下,但是其优越的一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相比之下,中国医保体系的“低水平,广覆盖”模式还仅能解决大众对医疗健康最基本的“温饱需求”,何况即使是这个模式,我们现在也只是刚刚起步而已。


  政策法规完善,对开发者形成辅助或限制


  在美国,最让移动开发者和运营商关注的管制政策可能就是HIPAA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了。HIPAA法案要求所有医疗机构能够有效地实施管理流程、信息技术等安全措施,目的是保护患者信息的隐私,维护员工、客户和利益相关方数据的完整性,因为美国法律规定病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保持隐私的权力。


  本届会议上看到了不少应用于医患交流的App在设计上严格遵循了HIPAA法案的规范,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和稳定。一些国外运营商,如Verizon提供的mHealth Cloud服务,也遵循着HIPAA法案。如果开发者没有办法在技术上满足HIPAA法案的要求,可以通过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接口,将信息存储在符合HIPAA法案要求的云端,这也极大地降低了开发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相比之下,我们国内还没有类似的政策法规出台,因此在患者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等流程上还存在安全漏洞,一旦数据泄露,就会侵犯患者的隐私权。


  数据开放和数据标准化尚待时日


  数据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考虑到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因素,真正愿意全部开放数据的医疗机构,即使在美国也不多见。热点中当然少不了“Big Data”这类激动人心的话题,但大家举的例子多是随身携带设备,如Fitbit、Nike Tracker等传感器所收集的步数、走路距离、活动强度,最多再加上心率,血压,脉搏之类的信息。这些信息就能构成医疗健康的“Big Data”吗?


  显然不是。和生化检验、影像诊断、望触叩听等医学常用的检查手段相比,后者所采集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完整,再加上患者的病史资料、查体资料、治疗信息等,这些“Small Data”要比那些“Big Data”更有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同技术、不同原理的传感器不断出现,可能会造成同一生理指标的不同测量数值。比如A产品测量用户的步行心率是85次/分,而B产品测量是93次/分,用户该相信哪个?


  也专门有人讨论移动健康设备的测量变异,看来这不是一个少见的问题。未来的可移动测量设备越来越多,甚至有植入式的设备出现,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数据测量会出现较大误差,Big Data就可能会变成Big Disaster。有趣的是,“循证医学”的概念也反复被提起。各种传感器收集数据之后的分析方法是否遵循了循证医学证据,是否符合权威学术机构制作的指南,如果出现了新的证据应该如何应用到临床上……这些都涉及到医疗健康数据的标准化和解释工作。


  公益性社会服务也会带来机会


  很多国家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执政策略,政府的管制较少。很多慈善团体、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非常活跃,他们和一些商业公司巨头,如英特尔、高通、Verizon等积极合作,采购mHealth服务提供商的一些服务或者应用,然后在全球经济不发达地区积极推广,帮助当地人民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人民健康意识。其中做的比较出色的是非洲肯尼亚,我也有幸与肯尼亚卫生部的一位官员共同参加了一个开放式讨论。她表示mHealth在肯尼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帮助当地人民建立卫生常识,到安全避孕,到培训基层医生,处处都有mHealth的身影,这个活动也得到了诸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


  肯尼亚有iPhone吗?有Android吗?显然不多。那么他们是怎么利用mHealth的呢?答案是——手机短信。手机短信这类移动应用在非洲、南美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成本低廉,普及率高,使用方便,还可以实时互动,确实是mHealth产业中的AK47。


  韩国军团抢眼


  今年美国本土参会者的比例急剧升高,导致其他国家参会者的比例相对下降,这一变化主要是由mHealth产业在美国蓬勃兴起,快速出现大批关注者所致。


  此外,韩国军团格外引人注意。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和讲座,提问虽然不多,但学习态度非常认真。韩国的mHealth产业会发展可能会比较迅速,值得我们国内同行关注。相比之下,中国要逊色很多。虽然我们国内的mHealth公司也不算太少,再算上几家运营商,两位数应该有了。


  尽管国内外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但医疗健康毕竟是全人类共同的需求,当然也会有不少类似的地方。根据本届大会组织方mHIMSS和“高通生命”在大会第一天联合发布的调研报告《2nd Annual HIMSS Mobile Technology Survey》显示,在美国,移动应用可以为患者提供最大帮助的前两项服务分别是药物管理(如药物信息查询、用药提醒等)和持续健康管理(如远程监护、慢病管理等)。目前国内一些移动应用,包括丁香园的“用药助手2013”和“家庭用药”,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快速进步,树立了行业领先地位。


  表面上看,mHealth产业的竞争是技术竞争、是产品竞争,但根本上,还是软实力竞争,是医疗体制竞争。中国有诸多与美国不同之处,如何在中国医疗体制下发展mHealth产业,将是一个极富挑战的话题。各位国内同道也当努力践行,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mHealth产业发展之路。

产品服务升级,如需试用本功能,敬请移步至睿兽分析

跳转至睿兽分析打开 知道了,下次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