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 清科集团董事总经理 王利朋 文字整理 | 颖新
投资人通常比较喜欢哪些项目,或者说他们一般会从什么角度去判断、投资一个项目?
本文根据王利朋在创业邦孵化培训上的授课内容整理而成
第一,投资人看企业增长情况,尤其是TMT领域,公司增长非常重要。增长在早期不一定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可能是用户、流量之类。如以年为单位来算的话,一般意义上,早期TMT公司复合增长率至少在50%、80%甚至100%以上。
这是VC阶段。而PE阶段投资,一般要求被投资企业财务指标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5%或者30%。用这个数据给大家作个参考,以此为基础判断下自己的企业作为VC阶段项目,复合增长率大概在什么水平。
第二,投资人关注规模化。某种程度上规模化跟增长相关。投资机构一定期望企业能在可预见时间内实现所谓规模化。规模化有可能是快速复制方式,像地域复制,比如公司在北京很成功,能否快速将业务复制到上海、广州、深圳,甚至二线、三线城市?这种规模化,投资机构特别关注。假使做的就只是一个生意,某种程度上就不会受到投资人认可。
第三点,盈利能力。这种盈利能力并不是说马上有多少现金流,它可能是基于预期,或者基于打造出来的业务模型的盈利性。要是公司业务模型在可预见期内看不到盈利的可能性,那基本上创业者在跟投资机构沟通时面临的挑战就很大了。
第四点,执行力也是机构特别关注的。有时创业者跟投资机构沟通,发现对方沟通效率貌似不那么高,其实原因是对方希望给出更长时间,比如几个月,来验证下创业者原来的承诺是不是能够兑现。他从数据能够看出情况。
以上归结为一个重要结论——要有证据表明创业者已经具备能力,或者已经实现了一个令投资人满意的结果。早期创业时,创业者很难用过去的履历证明自己,通常情况下只能用一个可比公司,通过他人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做的这件事靠谱。用同样的时间,做得比对手、比国外对标公司还要好,都能增加说服力。
而在投资人角度,他做考察、分析、判断,是为了能够从投资项目当中赚到钱。一般来讲,投资人在一个投资项目当中希望能够赚到10倍以上的收入。
这里还想跟创业者分享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就是要让自己以投资人的思维方式去考虑未来创业和资本运作当中的每一个问题。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投资人不喜欢的,或者说忌讳的方面是什么。
首先,TMT公司,尤其是技术背景较强的创业团队,容易犯一个错误:产品服务过于技术导向。大家一味沉醉于自己有特别领先、特别国际一流的技术之中,而忽略掉了你的技术如何面对市场,你对消费者和客户是不是有足够了解。假如投资人同时对比两个项目,一个团队技术强悍,而市场能力非常欠缺,另一个团队技术上过得去,但市场能力非常强,投资人大多会投资后面这家能够把产品卖出去的团队。
反过来创业者也要注意,即便有非常强的销售能力,也不能在自己的业务模型中过度依赖部分客户,或者说部分行业客户。
然后,业务的专注程度问题。尽管这不是必然因素,但可能会导致投资机构产生顾虑。尤其是当投资机构发现一个早期创业公司有过多条业务战线,投资人通常都会有所保留。小公司还是需要先找准一个痛点,毕竟资源、精力、资金有限,团队资质可能也有限,这种背景之下,如果战线过长,可能任一条线上都打不出漂亮仗。关于战线问题,也希望大家给予重视。
团队,通常也是投资人决定放弃投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尤其是投资人打算在某个领域进行布局投资时,会同时对比业内几家公司,如果你的创业团队总体上比其他公司团队薄弱,会导致投资人放弃你,而把钱投到你竞争对手那儿。所以大家特别要看下自己的技术团队、销售团队、管理团队等在总体上是不是比较齐整。
还有竞争分析,也是经常碰到的问题。大家跟投资人聊时,通常不愿意主动地去说自己的项目存在竞争对手,绝口不提有来自哪些方面的行业壁垒。这会给投资人两个印象:第一,说谎;第二,这个行业没有人看重。应该说这两点都不是投资人想看到的。
那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人呢?就像业界比喻的,这个过程就像恋爱、结婚。首先要确定择偶标准,然后创业者去见投资人,想办法搞定投资的过程就像设法搞定心仪的女孩一样。企业融资过程大概需要经历十个主要阶段。而从投资机构做业务的方法论来说,一个融资过程大概要经历两三百个节点,每个工作节点就是一个风险点;一旦哪一个风险点没控制好,融资就可能会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