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郝德秀
几乎每个镜头都拍得像一幅油画的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还原了17世纪荷兰绘画大师维梅尔的同名油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云图”要做的事情和这部电影有相似之处。上线没多久的云图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艺术灵感媒体,一个灵感管理器,邀请用户在这里发现、分享、创造与艺术有关的一切。
凭一张PPT拿到1000万天使投资
云图把搞艺术的人称为“云上的人”,网站和iOS应用“艺术云图”都采用了Pinterest图片瀑布流的设计。云图创始人徐宁将这称为灵感单元格,每一个单元格后面是一个视觉故事。因为用户打开它们后会看到作品的详细介绍,包括色彩、光线、构图等,还可以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灵感。
于思洋是云图的运营合伙人,此前是《时尚芭莎》四刊新媒体负责人。2014年下半年,一直担任《芭莎艺术》创刊主编的徐宁离职创业后,给于思洋看了一张PPT,让他提提看法。一周后,徐宁跟他说,这张PPT拿到了100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那张PPT,就是云图的雏形。7月份的时候,公司正式成立。
云图和国外的艺术分享平台Artsy是类似的,主题都是发现、分享、创造与艺术有关的一切。但徐宁更愿意拿云图和平台型媒体Medium相比较,并认为云图是艺术版的Medium,不过讲的是图片故事和视觉故事。
而在发展规划中,用图片讲故事只是云图的基础形态。很快,云图将邀请300家美术馆、画廊和1000位艺术家、设计师入驻,以PGC带动UGC内容的产生。用户可以直接和艺术家交流,甚至自己也可以成为艺术家。云图的目标是,从艺术出发,发展到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最终成为一个创造力发布平台。
为什么一定要卖画呢?
可以直接带来营收的在线交易功能却被徐宁看得很淡。他说,云图的愿景是“艺术为人人”,让更多的人分享灵感,创造艺术生活方式。而与艺术有关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往往都是打着“在线交易平台”的口号。徐宁反问:为什么一定要卖画呢?画家的创作过程为什么不能被分享?
徐宁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投资人在圈内很有名气。对方问他想做什么,他说想做与艺术共享和创造力有关的东西。对方不以为然,问:我给你3000万,你能不能做一个电商?所谓的电商,也就是线上的艺术品交易平台。徐宁考虑了一分钟,拒绝了。对方又说: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你要是后悔了可以随时再找我。
显然,徐宁没有后悔,因为他现在做了云图。他的观点是,并不提倡每个人都买艺术品,而是应该先去欣赏艺术。
12 年的老媒体人+零起点的互联网新兵
徐宁把自己称作是“12年的老媒体人”和“零起点的互联网新兵”。他说:“特别是最近8年,由于创办艺术、时尚杂志,我有机会接触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创意先锋、灵感领袖。他们往往都具有一种超凡的能力——将灵感变成作品,将创造力变成价值。我相信,如果将这些艺术灵感传播与共享开来,它将改变所有人的生活。”
这也是他创建云图的原因。在徐宁的介绍里,云图首先是一个创造未来文化的互联网公司,其次是一个发布艺术灵感的平台。“我们邀请所有人在此共享艺术作品、知识、智慧,甚至就是一瞬间的艺术灵感。这将是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
他自知这种对创造力的探索与今天的互联网创业模式格格不入。但幸运的是,他还是很快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当代著名艺术家冰逸是云图的战略合伙人,来自百度音乐的周东滨出任云图的技术合伙人,还有家族从事字画经营的工程师、摄影作品超赞的产品经理、出生在剪纸艺术世家的内容编辑,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传媒大学、爱丁堡大学的90后。
被问及媒体人转型创业这个问题,徐冰说,媒体人既然可以创造《纽约时报》,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新的《纽约时报》?
毫不奇怪,云图有着鲜明的媒体基因,要做强大的内容团队。徐宁说,机器不会比人聪明,机器也不会比人更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