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永福
之前跟大家聊过跨界的话题,今天再补充一个观点。刚过去的2014年,“市梦率”这个词在舆论上达到一个高峰,很多传统业务,加上“互联网”这个定语,比如“互联网手机”“互联网汽车”“互联网餐饮”等等,你的市值就能乘以10倍。
互联网打开了一扇大门,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信息不对称,大门后面的“非互联网”行业就显现出来了。这时我们好像看到了新蓝海,觉得机会巨大。因为大家在互联网红海里竞争,已经被蹂躏了很多年,好不容易有一个可以透气的地方,都想进去。而传统行业的人怎么看待互联网呢?说这帮人就是“洪水猛兽”,不守规矩,搞得手机、电视都不挣钱了。
正是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我认为更应该保持冷静,仔细想想我们互联网人缺什么。
其实,如果你能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跨界业务,就会发现情况不一样了。这里先举三个例子。第一家公司,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在2014年创造了中国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记录,把“市梦率”这个词发挥到了极致。而这家公司的主业——电子商务,其实就是“电子”加“商务”,到底“电”重要还是“商”重要?如果是“电”重要,为什么百度、腾讯在电商领域没有成功呢?
再举个例子——小米。在互联网手机这个领域,其实BAT,包括360在内,都做过手机,它们的互联网难道比小米弱吗?不见得。小米之所以能够杀出来,我认为核心在于他们在对手机的理解上比其他互联网企业要更深刻。
实际上,虽然小米和阿里都是从互联网出发,但最终核心竞争力的突破都是在“非互联网”上。所以今天我们面对巨大的跨界机会,应该想到互联网会越来越成为一种标配,成为一个定语而不是主语。就好像十多年前在企业内部,打字还是一个职业,但现在这种能力已经很通用,不再成为核心竞争力了。未来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彻底普及后,真正的核心战场就会转移到“非互联网”领域。
当然,这绝不是说互联网思维不重要。正好相反,要做成跨界业务必须同时具备互联网和非互联网两种基因。互联网企业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进入实体经济,而非互联网企业要思考如何互联网化,少任何一个都没戏。说到最后就是两种能力如何构建的问题。
其实,每一个创业者都在为两件事情奋斗:跑得快,跑得久。互联网能力是让跨界业务跑得更快。因为互联网的第一定律是免费经济,一上来先把产品免费,保证用户使用的门槛足够低,然后根据反馈快速跟进迭代,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改善用户体验、迅速扩大规模。
因此互联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打个比喻就是人的“肉体”,负责让你“跑得快”。
但“跑得快”不见得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最终一项业务拼的还是看谁“跑得久”,有没有“灵魂”——也就是对那些传统业务专业能力的把握和理解。这在电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汽车等很多领域都是成立的。去年雷军送了我一辆特斯拉,我开了以后感觉互联网能力已经足够了,但是汽车方面的专业能力还不够,需要再加强才能真正让这种新型汽车发展成为一种长久的产业。
总体来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别让肉体跑丢了灵魂”,请保持对非互联网的敬畏。当我们互联网人进入这些非互联网领域时,对这些行业的理解和执行能力,都是需要我们虚心去认真学习的。